夏令营中的较量
无能为“立”孰之过
油黎明(西安微电机研究所工人):
“夏令营的较量”一文引起了我们家庭的震动与沉思,我认为是该认真地清理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检讨一下教育效果的时候了。长期以来,我和众多的家长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失误,但归结一点,都放松了对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
我是工人,我一直认为,工人在工厂能干好活儿就是尽职尽责了。孩子自然只要能拿回好成绩,也就尽了做学生的本份,所以我对儿子的学习一直抓得很紧,考试拿回好成绩就是“好样的”,就奖励,否则就是“不怎么样”的,孩子大约也抓住了我的心理,对成绩很看重,功课也不错,很聪明,深得家里人的喜爱。但是有一点,太淘,且自我感觉太良好,课上课下常做些“出人意料之举”,每每让老师很“头痛”,开家长会,我也常被留下“单独谈话”,把人闹得很尴尬。当然,作为男孩儿,淘气是难免的,然而从另一方面考虑,是否他缺少一点集体主义的精神呢?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教育条件各方面都很优越,单独来看,确属出类拔萃,但这些“出类拔萃者”们到了一起会怎么样呢?这是我们家长没有过多考虑的。从小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观念,集体的荣誉感,个人对集体的服从并为之作出牺牲,我认为这也是我们从中日孩子夏令营中得出的教训。有人说,一个中国人对付一个日本人,中国人是赢家,三个中国人对付三个日本人,中国人肯定是输家,这话虽然偏颇,但也不无道理,说明了中国人的团结精神,协作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不如人家。我不希望我们的后代也这样。
张萌(西安交大附中学生):
内蒙古的夏令营,日本少年自己动手做好饭请大人吃,中国的孩子等着有人给他们送饭吃……这岂只是参加夏令营的中国少年,我们中间的很多人又何尝不是这个样子。不是我们不想自己动手做饭,而是不会,我们当中,相当一部分人连煮面条都做不来。元旦庆祝会时,老师想出了一个“包馄饨比赛”的招儿,同学们却犯了愁,有的连怎么包也要现学,所谓会包的也包得歪歪扭扭,一下到锅里全散了架,成了一锅糟片汤。这件事过去也就过去了,谁也没有从中想出更多的道理,吃片汤也就是偶尔这么一次,回家我们照样可以吃馄饨,爸爸妈妈们做的馄饨比我们做得好吃多了。
夏令营日本孩子发高烧,家长只留给他几句鼓励的话便走了,我不知道我们的爸爸妈妈能不能做到这一步。我认识的一个孩子,脚被扭了,并没多么严重,其父母却视为“大事”,每天上下学都雇车接送,中午大包小包地往学校送营养品,生怕苦了孩子。
人们往往抱怨我们娇气,说我们缺乏自立能力和吃苦精神,我认为,我们自己固然是一方面,但家长就没责任吗?有时候爱太“多”了也让人成为负担。我希望父母能放开手,让我们自己大胆地往前走,他们像我们这么大的时候,他们的父母是不是也像今日的他们这样呢?在这一点,我们的父母或许该向他们的爸爸妈妈们学一学。
西鸿雁(秦工公司干部):
社会上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但愿望和现实毕竟还有一段距离,读了有关内蒙古中日学生集体生活时中日学生表现截然不同的报道后,我们不能不为我们的孩子而忧虑,这就必然引发作为家长如何教育自己独生的子女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
我们姑且不谈欲成大事,必先劳其筋骨、饿其肌腹之类,最起码的我认为作为家长首先应从小培养子女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是将来孩子能否立足社会的起点。孩子生活中遇到困难,我们可以授之以法,或者身体力行地去引导,大包大揽却是实在要不得的。作为家长,不能只是孩子的保育员,而更应该名符其实地担当起孩子第一任老师的职责来。如果事无巨细,事毕躬亲,则必然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那么,习惯成自然,连孩子自己的集体生活家长都得跟在后面拎包提壶,这样作家长,似乎是太累了些。
上海有位女孩的家长,夫妻都是工程技术人员,孩子六岁多上学,父母仅仅接送了一周。六年下来,孩子风里来、雨里去,往返四十多分钟的路程,还要过两个交通拥挤的十字路口,全靠一双小脚丫走完。家长把这样的教育方式也用于孩子的学习上,结果不单在学校这个孩子年年是三好学生,还被评为两次区级、一次市级的三好学生。对这样的家长,我们不能不打心眼里佩服。愿每一个家长都能留给子女自己广阔的生活空间。
(下周同一时间,同一话题,请看省总副主席李怡霞等同志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