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4年03月22日
第4版
04

我给儿子发“工资”

刘三余/文

儿子上学吃早餐时多带了一元钱,妻子就怀疑他用钱打电子游戏机玩了。在我们这个院子里,妻子已发现有几家小孩不吭不哈地拿着家里的钱出去乱花,荒芜了学业。事出有因,妻子的盘诘就严厉了些。儿子呢,却一口咬定他在放学路上买了糯米糕吃,说着说着就扑簌簌流下眼泪,极委屈的样儿。妻子没有“证据”,却依然是不依不饶——中国的父母亲,目前还少有向孩子道声“对不起”的习惯。

和许多俸禄微薄的工薪阶层一样,我们对家中的“小太阳”,从来就是呵护有加,有求必应。孩子想要一辆百十元的电动玩具车,咬咬牙也就买了。从经济管理的模式看,基本上属于“供给制”,但统的过死,管的太细,家长孩子之间就容易发生摩擦,于无形中滋长小孩的依赖思想更是在所难免。象发展企业的道理一样,与其捆死,不如放开搞活;与其让他藤缠树一样一味地依赖大人,不如早一点增强他的自主意识和一定的商品观念。听从美国回来的朋友讲,美国学生长到18岁上经济就须独立,靠假期课余时间打工挣钱养活自己。这,恐怕和其家长生活上尽早给孩子“断奶”不无关系。在约束孩子“不许做”和鼓励孩子“怎样做”之间,聪明的选择当是后者。不要害怕孩子的小闪失。当我们试图把小孩设计成水晶石般纯洁的人的时候,实际上你是辛辛苦苦地培育“豆牙菜”。

十三、四岁的小孩毕竟不是大人,缺乏自理自立能力。一元钱的小风波之后,我们对孩子的经济管理开始实行过渡时期的“双轨制”:生活、学习、费用仍然实行承包制,每月给儿子发属于计划外开支的10元“工资”,支配权自然属于他自己。给老师、亲友买纪念品啦,社会性的募捐啦,在“工资”内开列报销。到年底家长实施宏观指导,对儿子的开销情况检查一次,并提出建议。

“双轨制”实行近半年了,孩子每月到银行以自己的名义去存款,知道了各种存款方式的利息计算办法,家里亦再也没有发生一元钱风波的口角之争。至于儿子打算如何花这些钱,目前尚是一个秘密。到年底再看结果吧。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