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4年04月28日
第3版
03

国有企业留不住“乡村妹”

田信军师瑞堂

近年来,纺织企业工人招不进,留不住的现象日趋严重。为了寻求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相当一部分国有纺织企业曾经把眼光瞄向农村劳动力市场。于是乎,数以万计的“乡村妹”涌进了城市,以协议工的名义进入国有纺织企业。在一段时间内,这一难题似乎得到了解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地经济的发展,新的矛盾出现了:大量“乡村妹”不断流失,国有纺织企业竟连“乡村妹”也留不住了!

咸阳一家大型国有纺织企业,1992年和1993年,从农村招进750名“乡村妹”,如今,一半以上已离厂回归或另谋它业。另一纺织企业,去年10月招进400名“乡村妹”,春节放假,厂里派专车敲锣打鼓欢送她们回家与亲人团聚,岂料节后,竟有百余人不再回厂上班,致使一些车间班组的生产和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为什么国有企业留不住“乡村妹”?

辛苦劳作,所得实在太少。细纱值车工张敏告诉笔者,她有个同伴,能吃苦,肯下力,人忒聪明,又善于动脑筋,进厂一个月便能独立工作,她在整理车间当分修工,修、织、补、刮、洗,样样干得得心应手,深受车间领导赏识,但无论她怎样拼命干,月收入却从未超过120元(这是工厂与其签订的协议中月收入的最高限额,显然太低)。面对这种情况,她的劳动积极性受到挫伤,无奈之下,只好与工厂“拜拜”了。调查中,一位“乡村妹”,不无感慨地说:“说真的,在这儿,我们每月为120元拼命,真是划不来!在农村,我们帮窑工出砖,每天还给6块钱哩。”据了解,在众多流失的“乡村妹”中,因这个原因离厂者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些人大都未回到农村原籍,而是流向城镇收入更高,待遇更好,更具有吸引力的其它单位。

许多实际问题无法解决,是众多“乡村妹”离开的又一主要原因。这些来自乡村的女协议工,由于年龄增长,都面临或将要面临恋爱、婚姻、家庭等人生大事。为了早早摆脱困境,她们往往就选择了最现实的出路,干脆离开工厂,仍然回到乡下去。这些人的流失,并非出于自愿,而是形势所迫。

还有一些“乡村妹”的流失,则是由于其不能适应工厂里的新的生活规律。众所周知,当一名纺织女工十分辛苦,这对来自农村的农家姑娘虽然算不得什么,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工厂则完全不同于农村,紧张的生活节奏,严格的规章制度,细致的行为规范,毫不含糊的时间观念,以及由于“三班倒”引起的生活规律不断变动,使她们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精神上陷于极度紧张之中。一位准备这个月开了资就回家的“乡村妹”说:“俺当农民自由惯了,再这样下去,俺不犯神经病才怪呢!”

国有纺织企业留不住“乡村妹”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有纺织企业,当前正面临着一大困境——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吸引力,缺乏竞争能力。企业“乡村妹”的出现,是市场经济新体制的产物,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妇女占相当比例),还会有更多涌向城镇。国有纺织企业如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用工制度、工资分配机制等方面转化,就难以将这些来自农村的劳动力吸引过来,即是暂时招进了,也难留得住,尤其是难以使她们扎下根来。当前,企业留不住“乡村妹”问题的出现,已成为摆在纺织企业各级领导尤其是企业领导面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目前有些企业已经开始对此进行了新的探索。湖南零陵纺织厂将在本厂工作一定年限且表现好的“乡村妹”直接转为农民合同制工人;西北国棉一厂对“乡村妹”中的生产骨干、操作标兵解决“农转非”户口;上棉七厂采取四项措施对“乡村妹”实行厂内政策倾斜。所有这些举措,使“乡村妹”们看到了一线光明,企业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有所增强,这无疑是一些有益的尝试。但是由于造成“乡村妹”留不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政府部门在政策上予以支持,有些问题仅靠企业自身努力是无法解决的;尤其是纺织行业领导机关更是责无旁贷,更应及早设法,尽快寻求到一条解决“乡村妹”流失问题的途径。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