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4年05月12日
第3版
03

失人才者失市场

——国有企业人才流失扫瞄

曹新生

编者按国有企业现时缺什么,不少企业领导可能回答是缺资金、缺原料、缺市场,很少有人会说是缺人才。然而严酷的现实是昔日曾经聚集主要国内技术精英的国有企业,正出现严重的人才流失,更可叹的是这一严重问题并未引起大多数国有企业领导者应有的省悟和重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少的企业领导者往往只看到物化的东西,而对可以创造物质财富、决定企业兴衰的人才缺少足够的重视。但愿本文能为这些同志敲响一记警钟,从而动手整治自身的“水土”,创造吸引人才为人才充分发挥用武之地的环境。

国有企业人才严重“贫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一个令国有大中型企业厂长、经理十分头痛的现实问题——人才“跳槽”摆在了面前。

《光明日报》今年1月24日二版醒目标题:一家大型企业告急——中梁山矿务局面临人才危机。报道说:位于重庆市郊的国家大型企业——中梁山矿务局目前正面临着人才断层危机。据悉,1993年统分到该局的大学生不但没有一个前来报到,局里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反而流失了30多个。

记得猴年之始,“两机”风波至今使人记忆犹新。传媒透露:一家村办企业,一下子把拥有7000名员工的国内某机床厂的“三总”(总经济师、总设计师、总会计助理)连锅端走,还“顺手牵羊”地带走了50多名技术骨干,重新组建了一家机床厂。短短几个月,村办的“小机”以灵活高效的速度,直逼“大机”,并对“大机”的未来构成直接威胁。

如今,国有企业的人才真有点“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态势……

人才流失“奥秘”何在?

国有企业的贫困是人才流动的直接原因。

——据湖南省常德市调查:常德棉纺织厂一位1958年参加工作的职工,35年的工资总额才3万元,特困企业每个月才50元生活费。某矿务局人均收入不足10元的竟有473户……

知识在贫困中廉价,职工在贫困中对企业失去依附感。于是,出现了干了10多年厂长的老厂长在市府领导面前叫苦不迭:发出“再不拉响人才流失警报,国有企业就会死掉”的呐喊。

面对国有企业拉响的警笛,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却满面春风。他们各自拿出“杀手锏”,四面八方招“凤凰栖息”,网罗人才。有的乡镇企业规定:人才年薪保底5万元,最高30万元,并每年两次去港澳旅游。乡镇企业对人才的竞争,无外乎提供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条件。在物质上,他们不惜重金,高薪下聘。上海郊区的一些企业,对市内人才不仅车接车送,给他们空气新鲜的郊野别墅,而且为他们在市内买房子,产权移交本人,永久为业,还专门派出公关人员,为其所有亲属调整工作(包括子女调整学校等)。珠江三角洲有的企业规定:工资待遇每年保底5万元,有新发明加薪,最多可得30万元。在精神上,企业提供所有创造的机会,只要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产品议项,企业总裁必须在3天内予以处理。人才们在乡镇企业工作心情舒畅,生活优裕,何去何从,就不言而喻了。

出路在于转机建制

企业内部机制不作根本性改革,国有企业人才还要“胜利大逃亡”。难道国有企业就“无可奈何花落去”了吗?否,国有企业也有“风景这边独好”。

报载:芙蓉国里一家化工机械厂的总工程师打算“跳槽”到珠海应聘。起初,厂里的决策者个个不同意放人,并说了一些伤感情的话。无奈,总工主意已定,随厂里如何挽留,都难奏效。厂长办公会议的组成人员,各自做了反省,最后拍板放人。随后,7位厂级领导各掏腰包凑足2千元红包奖励总工,代表全厂职工感谢总工以往对全厂做出的贡献,并热热闹闹为总工开了一个欢送会,专门为总工设宴饯行。

这位总工走后,该厂紧锣密鼓地加快内部机制改革,实行劳动优化措施,让各级各类人才登台亮相,层层实行经济承包。同时,企业内部打破了原有职称评聘界限,一潭死水活了起来,该厂出现了生机。一年后,那位到珠海得到施展身手的总工,难忘“母厂”的旧情,不但为“母厂”觅到一个可靠的外资合作伙伴,而且亲自带回了12名喝湘江水长大的中级以上的技术人员,为芙蓉国作出了锦上添花的贡献。

该厂的李厂长谈及此事,不无感慨地说:“我们现在虽然还没有能力给人才一份高薪、一个巨奖、一辆奥迪、一幢别墅,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转换国有企业的内部机制,给人才一个施展才干的机会和一线充满希望的曙光。”这真是一语中的,这也是国有企业留住人才的出路。

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兴,事业兴”、“成也人才、败也人才”的道理世人皆知。那种“一人跳槽、诛连九族”的现象必须制止。既要允许国有企业人才自由流动,又要欢迎“反跳槽”的人才。深化改革,尽快建立为人才提供施展身手的运作机制,这是“国老大”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