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杀人的我
文/邵文海
看过《封神榜》,你就应该知道西岐和周原。
周原是西周固地,周武王建都镐京后,这里仍是姬周宗庙所在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及西周贵族因犬戎侵凌被迫东迁时,仓皇之中,一些来不及带走的重器便只好就地深埋,以待来日。然而,周室再未能西返,倒给这里留下一个“青铜器之乡”的美称。著名的大盂鼎、毛公鼎、史墙盘等都出土于此。
在周原大地工作了四十年的宝鸡市周原博物馆馆长罗西章,可谓占尽地利。在这里,他先后发现了中国最早的砖、最早的壁画、最早的系统酿酒设备等大批珍贵文物,
但最令罗馆长得意的还是那件奇特的“我”。
1975年,周原遣址区内庄白村村民掘出了一个西周青铜器窖。窖中除鼎、簋、壶、盘、觯等青铜礼器外,还有一批青铜兵器。其中,戈、斧等易于识别,可一件锯齿形的兵器却难住了堪称西周考古权威的罗馆长。此兵器以往从未见过,它长约8寸,由三个尖利的刃部和两个装柄的銎孔组成。三个尖齿极是犀利,如啄入敌体,再用力一拉,会有极大杀伤力。
这是何种兵器呢?老罗为其装上木柄反复琢磨,整整琢磨了三年。最终,他发现此兵器形态居然极象甲骨文和金文中的“我”字。他又翻查《金文古林》、《金文编》、《说文》、《甲骨文编》等著述,终于找到了答案:“我,施身自谓也,从戈从手,一曰古杀字。”再一翻查,古文字专家也都认为“我”之本义指武器。如商承祚云“我之本义殆为多刺兵名”;王静安云“我疑象兵器形,训余为借义”孙海波云“卜辞及金文之我字,象立戈之形”;郭沫若云我“字,即幽风之翁,即今人所谓之锯,锯为戈之别名”
所以,老罗断定,这个锯齿形的兵器就是失传已久的古代砍杀武器——我。
此后,老罗还在研究基础上撰写了一篇几千字的论文《“我”字浅识》。此文在第四届全国古文字会议上交流后,天津文史馆陈邦怀教授欣喜异常,特寄赠给老罗中堂一幅,中堂上写道:“我为兵器,前人虽已言之,而今用实物以明之者,乃吾老友西章也。”
至于“我”为什么后来会变成第一人称的代词呢?老罗推测,大概是这种武器在古代为个人私有,用以护身自卫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