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抡洋镐的笑星
——记职工艺术家王宝安文/剑鸣
扛一把十字洋镐,王宝安走在长长的铁路线上。
修铁路的工人好辛苦!四海为家,飘泊作战,餐风宿露,顶风冒雪,铁路铺到哪里,他们的洋镐抡到哪里,与山为伍,与水为邻:“叮叮咣咣”的洋镐声就是他们的汗血凝聚的歌。长年的日烤雨淋,白面书生也得变成黑脸包公。
可王宝安天生爱文艺。老父亲是个老学究,浐河两岸,谁不喜欢听老先生那如泣如诉的板胡声。小宝安更是如醉如痴。但老先生却对儿子说:“你嗓子不行,不是唱戏的料!”小宝安有些沮丧。但学校的老师却独具慧眼,相中了宝安那低沉略带沙哑的嗓子,让他去练数来宝,并推举他参加地区学生会演。果然拿了个三等奖。从此,小宝安对表演就放不下了。
1969年,王宝安招进铁路,分在西铁局工程三段(现为第三工程公司)当了个修铁路的工人。
繁重而寂寞的劳动生活,却是一个天高地阔的大舞台。王宝山常常对着大山唱它几板。无人喝彩,却感到痛快淋漓。那一年,段上举行职工会演,王宝安壮着胆子,自己动手、创作了快板《共产党员刘玉明》,自己登台表演。真人真事,又是自己的弟兄表演,工人们倍感亲切,掌声不绝。段上搞宣传的同志看中了他,于是,抽他到宣传队来。
宣传队也不轻松啊:工程段常在野外施工,工人们生活单调,这个宣传队就是专为修路工人服务的,常常跟踪修路大军,翻山越岭,为工人演出。哪里有什么舞台,铁道边、工棚里、山顶上,工人们席地而坐,宣传队就地演唱。多少次,琴声淹没在呼啸而来的狂风中;多少次,演员、观众泡在突兀而降的大雨中。工人们多么稀罕自己的“艺术家”啊,任风吹雨打,巍然不动。演员们多么热心为自己的工人兄弟演出啊,风雨中,琴声不断,歌声不断。
就这样,王宝安和他的同伴们沿着千里铁道线,一路歌声,走了二十多个春秋。
王宝安的表演艺术也日趋成熟。
近几年,小品——这个独特的艺术形式倍受观众青睐。西铁局系统的小品异军突起,涌现了一批在创、导、演方面有突出成绩的职工艺术家,王宝安便是其中之佼佼者。
王宝安善演老人(其实他今年才43岁):老工人、老农民,一个个被他塑造得栩栩如生,维妙维肖。他的表演,生动、幽默、朴实、真切加上他那副天生的老汉嗓子,常常赢得观众满堂唱彩。为此,王宝安夺得了505杯全国职工小品大赛最佳男演员奖、陕西省第七届喜剧小品最佳男演员奖、两个最佳都是“唯一”,可称得上“殊荣”了!他演过20多小品,得过13次大奖,并多次亮相于省、市、全国电视荧屏,这位抡洋镐出身的笑星可够风光哩!
可是,这位面似小包公的王宝安却说:“不行,不行,艺术上我还差得远哩。省上给了我这么大个桂冠,是逼着我再向上铆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