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4年08月18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巴山小学童 发票问题四种 圆您的大学梦 平常中的不平凡 稻草人或最后的守望者 图片新闻 我家的芦花鸡 雨中随想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平常中的不平凡

——读李焱编(长安红叶——报海拾珠》

王愚

李焱同志年轻时候就在报纸编副刊,直到现在,还是编辑,可以说当编辑就是她唯一的事业,尽管她有时也写点文章,但比起她的编辑生涯,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照说,编辑这个行当,虽然是各种报刊缺少不厂的环节,但毕竟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我自己当了几十年编辑,就深有体会,在一篇谈编辑甘苦的文章中,我曾说:“在文学的各种行当里,恐怕没有比编辑更平凡,更不足道的了。尽管有许多作家,当初步人文坛时,总要经过编辑的发现和扶持,而他们一旦成为名家,也总会认为编辑是他们的附庸。这还只是个人之间关系的变化,整个社会,对编辑也从来是放在无足轻重的位置上的。” (《也无风雨也无晴》)

兴许是李焱同志也有同感,便把她在《西安日报》和《西安晚报》当副刊编辑近四十年编发的各种散文,结为专集,取名《长安红叶》,由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使我们能从这本集子里看到编辑所耗费的心血,所付出的劳动。而更为珍贵的是,编辑通过她的选择和编排,给我们留下了历史的足迹。

这本集子里所选编的文章,可以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从作者看,有久负盛誉的老作家,有刻意锐进的新作家,有初出茅庐的后起之秀,有未必想当作家的各界有识之士。象张恨水这样的老作家,在二三十年代就斐声文坛,他的章回小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连一代文豪鲁迅先生的太夫人都爱不释手。解放后,他衰病有加,几乎已经搁笔, 《西安日报》副刊却能组来张老的文章,而且这篇文章以朴实清新的笔触,写出了一个老文人,老知识分子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情,对新中国发自衷心的赞美,由此可见编辑所具有的眼力,所具有的能力。而象王淡如、郑伯奇、陈梦家等前辈先生,都被搜罗出来,为古都长家画像,尽管是一鳞半爪,却真是吉光片羽十分珍贵。至于解放后陕西的一些名家,象柳青、杜鹏程、王汶石、魏钢熖,李若冰等,以至于近几年声名显赫的路遥、邹志安、陈忠实、贾平凹、京夫、高建群等等,几乎都曾在李焱所编的副刊上亮过相,作为一个编辑,的确是值得欣慰的事。

就文章的内容看,这本书虽然是以抒写对古都西安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人文心态和社会风貌为主线来组织的,但却容纳了各种不同的写法和不同的感受,即此一端,也可以看出编辑选稿、组稿的学识、胸襟和气度,而对一个好编辑来说,才、学、识是缺一不可的,要达到这个标准,足可以看出编辑自身的进取性格和学习精神。而许多文章,记述了古都西安罕为人知的一些历史掌故,难为人道的曲折心路,可以说由表及里,给西安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作出了历史的印证,从这里也不难看出作为编辑的苦心经营。

凡此种种,当然主要是依赖于文章作者的观察和感受,依赖于文章作者的生花妙笔,但作为一个自始至终参与投入的编辑,其功是不可没的,至少架起了一座作家和读者心灵交流的桥梁。因此,作为一个编辑同行,不仅从这些名家名作中得到感情的触动,思智的启迪,见识的增长,而且从编辑的劳动中,懂得了编辑实在是在做着一桩平常而又不平凡的工作,愿整个编辑的工作得到全社会的理解。这也许正是这本散文结集最不寻常的意义和价值。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