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4年09月27日
第3版
03

国货何必取“洋”名

蔡惠福

假如您不知道“惠格普斯”是一种服装的品名,不知道“尼古拉迪”是一种食物的品名,也不知道“BOTON(波顿)”是一种香油的品名,那么您丝毫不必为自己的“孤陋寡闻”而惭愧。因为时下那些“洋化”了的商品名称在我们周围不时冒将出来,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吾等平头百姓十有八九是不知这“斯”那“迪”为何物的。

漫步街头闹市,见到琳琅满目的商品和精彩纷呈的品名,常给人一种沧桑巨变之感。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商品的名称自然也不“发达”,总离不开“春雷”“丰收”“光明”“友谊”“幸福”之类,单调乏味。现如今你再看,欲领市场风骚的企业家们都卯着劲儿打扮自己历尽艰难开发出来的产品,为给它们一个好名儿,真个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良苦用心令人肃然起敬。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商品名称才得以百花齐放,争奇斗妍,众多生动形象、琅琅上口、耳熟能详的好品名,才得以不断飞入寻常百姓的心中。

这“斯”那“迪”们正是在这群芳争艳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倘若真是“洋”货进入中国市场,“行不改名”乃属天经地义,无可指责;问题在于不少国货也硬往“洋”名堆里挤。或许因不谙此道,只知赶时髦;或许因过于用功,有点走火入魔;或许因故弄玄虚,指导思想不端,种种原因,原因种种,已使得市场上难尽人意,甚至惹人反感的“洋化”名儿与那些赏心悦目、堂堂正正的中国名儿混杂在一起。产品中包含有“洋人”的技术、资金、物化劳动,或者将销往海外,取个“洋”名或半土半洋的名也未尝不可,但有些企业与国际市场之“轨”远未接通,便将商品名称先“洋”了起来,而且“洋”得不三不四,不伦不类,什么“赖天图斯特”、“蒙妲丽娜拉”、“中山武四郎”,猛一听你会以为是舶来货,细一瞧全是土生土长的国货。 

企业界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通过创国产名牌加以弘扬,连自家的名儿都不想要了,那名牌的意义岂不大打折扣?诚然,作为一门学问,一味追求“洋”,非但不能解决雷同、繁琐、平庸的问题,反而会使品名重蹈雷同的老套,繁琐难解,给顾客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甚至导致“品”被“名”累。尤其是以国内消费者为对象的商品,取名时理当考虑到祖国的文化背景和国人的欣赏习惯及认同心理。那些奇里八怪“绕口令”式的洋名新则新矣,奇则奇矣,但老百姓一看就皱眉撇嘴,就大摇其头,就嗤之以鼻,就觉得你在唬人蒙人,算计顾客的腰包,这不等于自绝于广大消费者吗?所以,仅从销路和效益计,热衷于“洋”名也不可取的。

中国的老百姓大多崇尚实际,讨厌玩虚的。为商品取名得以国情出发,在求新求奇的同时尽量让它明明白白、实实在在。更何况,产品能否畅销的决定性因素并非名称,而是质量呢!那“狗不理”,那“王麻子”,那“傻子瓜子”,够俗气的了,但并没有因名称俗气影响它的销售量。连正宗“洋”货一旦进了中国市场,也要“入乡随俗”,通过音译和意译的结合取个易于为中国百姓所接受和记取的中式品名,如“可口可乐”、“奔驰”等等。可见,产品确实过硬,品名才可能不胫而走,在市场、在人心扎下根来。所以中国产品还是给取个中国名儿为宜。 (摘自《经济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