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4年09月27日
第3版
03

从潼关古城的被毁引出教训

朱幼棣在《城市博览》第9期上撰文说,潼关古城自古即为长安的钥匙,洛阳的屏障。唐太宗李世民称赞潼关“襟带壮两京”。潼关古城墙长十余华里,遇山爬山,遇河越河,高低起伏,宛若游龙,兼具西安等明城的俊美与万里长城的磅礴气势。

但没有想到,历经千年战火洗礼的潼关古城,却在50年代毁于一旦。

50年代,三门峡水电站开始兴建。按照原来的设计,装机80万千瓦,采用高坝的方案。那么,潼关古城将沉入水底。于是,潼关县城在1959年被搬迁,古城完全被毁。但由于黄河夹带的大量泥沙,三门峡水电站一开始就碰上了难以解决的泥沙淤积问题。

为解决泥沙的淤积问题,三门峡大坝的下部重开了冲沙口,装机容量也一再减少,最后仅为20万千瓦,只有原设计的四分之一。水电站建成后,水位从未到达潼关古城。水没毁了城,人却把它毁了。

现在,陕西省作出了修复古潼关,以展示天下雄关风采为主要内容的规划。破坏座古城只要几年,但修复可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而有的,可能已经永远失去了。历史的教训应该吸取。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