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4年11月26日
头版
01

长风破浪会有时

——记陕西碳素厂厂长雷深

1994年8月中旬,对陕西炭素厂的干部职工来说是值得大喜大贺的日子:生产的500吨特殊规格的“阳极糊”出口美国,创汇100万元人民币。谁也不曾想到,这个4年前差点夭折的“新生儿”首次闯国际市场,便如此身手不凡。人们说:“陕西炭素厂的成功,在于有一个有勇有谋又脚踏实地的企业带头人”,此人就是厂长雷深。

1989年隆冬,陕西炭素厂到了穷途末路之时:因资金问题而尾留的第二期工程建设遥遥无期,设备设施不配套,主要原材料无着落,80%的职工放了一年多时间长假,国家3300多万元的巨额资金沉积在那里,到了下马停建的边缘……就在此时,雷深受命上任了。

被一些人认为是跳进“火坑”的雷深却无惧色无悔意,他首次召开全厂干部职工大会就“震”出了“雷声”:“事是人干出来的,路是人走出来的!与其等着死,不如闯出去,即便是这条路是钢丝绳,也要大胆一试。”

起步必定艰难。进厂不久的雷深在做了一番厂情调查后发现,尽管工厂表面看来是缺钱,但实质上最缺的是一种企业精神,一种共闯难关的合力和一种发奋图强的意志。他召回了放长假的职工,并新招了300多名新工,邀请县武装部的军事教官,对职工进行全员军训:出操、射击、登太白山野营拉练,历时37天。同时进行岗位培训,使职工不仅从思想作风、劳动态度和组织纪律等方面树立了新的形象,而且增加了大家与困难决战的毅力与信心。在资金相当困难的情况下,雷深带领职工在厂区打水泥路面7000平方米,并自己承担了基建的尾留工程项目,由于生产设施不配套,硬是咬着牙靠人工搬运安装设备,完成投资额达350万元,节约资金100多万元。7个月之后,工厂的基本建设竟通过干部职工的全力配合,奇迹般地完成了,并赶当年底生产出了第一根成品石墨电极棒。“这可是奇迹,雷深没负重望,行!”干部职工和上级领导这么说。

初战告捷,雷深的信心更足了。他果敢提出了“一年稳定、二年提高、三年达产达标”的近期发展目标。当首批产品顺利通过省级鉴定后,雷深“大驾”频出,由他带队押运着产品,先后在陕西重型机械厂、西安钢铁厂等13家大型冶金企业进行试验。结果,又是一次性获得成功。10几个“上帝”的试验均作出了“各项质量技术指标完全合格”的结论,并同意批量进货。

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质量要过硬,还要会推销。雷深迅速地选择了强化销售这条路。进入1992年,雷深的企业销售攻势更加凌厉。春暖花开之际,他求得冶金部西北炉料公司的支持下,在西安成功地组织召开了全国冶金企业用户订货座谈会,一次签订销售合同2000多吨,占到全年生产量的60%,尝到了初涉市场的甜头。雷深为了让过硬的产品尽快占领市场,又在厂内对销售人员搞起了承包,十余名营销人员奔赴大江南北,发扬“千山万水、千言万语、千方百计、千家万户”的“四千”精神,短短几个月,产品覆盖全省,还在云、贵、川等8个省市建立巩固了20多家年供货在百吨以上的用户,并使多种规格的电极、阳极糊等产品在市场站稳了脚跟。畅销的产品不断改写着企业效益的记录。也就在这一年,共生产石墨电极3300吨,完成产值240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2300多万元,提前半年完成了全年销售计划,也实现了雷深当初所提出的“第三步”目标。今年上半年,产量已超过2000吨,超设计能力33%,生产能力进入全国炭素企业前10位。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不正是陕西炭素厂今天情形的写照吗?

(王拉田 张春昌)?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