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铸路魂
——记西安火车站上水车间
□蔺建春
许多年来,这支队伍以博大的爱心和无私的奉献赢得了数不清的赞誉。这就是被铁道部授予“给水信得过单位”、被旅客誉为“沙漠中的绿州”的西安车站上水车间。
这个车间有87名职工,每天担负着106列客车的给水任务,每班人均给水80立方米。上水工们日复一日地奔波于800公尺的股道间,伏天一身汗,冬季一身冰。然而,对于半军事化性质的铁路运输来说,实际工作中容不得半点含糊。上水车间把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作为搞好上水工作的首要任务。车间领导根据上水作业的工作性质和环境特点,发动职工集思广益,反复讨论制订出“上水作业安全及列车背面防护措施”、“上水一日标准化程序”等管理制度,建立了一整套安全网络体系,使上水工作步入了一提前、二迎送、三给水、四整备、五清扫的程序化轨道,作业过程有条不紊,整个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今年暑运的一天,由于东线线路发生故障。入夜后,晚点列车一趟接着一趟陆续进站,使上水工作异常紧张。有几次刚给一趟停稳的列车插上管子,另一趟列车已预报进站。如果钻车跨道,既省时又省力,少跑许多路,然而没有一个人违章钻车,大家按紧急状态下作业程序进行操作,上水完毕后,立即兵分两路,分别向车体两端跑步前进,绕过车身,准确无漏地为每节列车上满水。尽管跑得大汗淋漓,却没有人抱怨和叫苦叫累。这一夜,全班24位同志共接车28列,满水签字达100%。
在不堪重负的铁路运输中,饮水亦悄悄成为继买票难、乘车难之后的又一大难题,暑运期间尤其如此。为此,车间在暑运客流高峰期抽调人力组成了一支由党团员参加的送水专业队,为各次通过列车免费送水。站台上、股道间,上水、送水两路大军齐头并进,缓解了旅客喝水难问题,为铁路安全运输提供了可靠保证。然而有谁知道这杯杯水中饱含着上水工多少汗水与艰辛……
去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女工李玲玲在给70次列车上水时,因软卧车进水管不符合标准,管子无法插上去,情急中小李双手紧握皮管用力顶在进水口上,水溅到她的脸上、身上,顺着手腕流进袖筒里。开车时刻到了,水终于上满,小李却冻成了冰人,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今年暑运持续高温,股道里热浪蒸腾。上水工王哲、贾鸿林在作业中经常被晒得流鼻血,领导和同志们再三劝阻,但谁也不肯离岗休息,只是悄悄地用凉水冲洗一下,继续工作,插好管子后稍有空闲,他们又忙着给车上旅客冲毛巾洗水果。看到他们紧张忙碌的情景,许多旅客感动得纷纷送礼品、水果给他们,都被俩人婉言谢绝。当铁道部授予上水车间“路风建设先进标杆”荣誉称号的消息传来,不少职工激动得泪水盈盈,这荣誉的确来之不易啊!
三
上水工年复一年地将青春与爱心溶于水中洒向旅客,这些早已广为人知。但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第二道安全防线的感人事迹却很少有人知晓。
去年9月11日晚,97次列车刚停稳,有30余名从未出过远门的民工不听上水人员的劝阻,从背面车窗纷纷跳下,散立于股道中。正巧,邻线货车即将通过,耀眼的车灯将漆黑的股道照得通明,有人惊呼:“火车来了!”人群顿时炸了窝,四散奔逃,有的竟欲从即将启运的97次车下钻过,情况十分危急!正在劝阻的值班员刘新楠、上水工刘玉宝、郝新华、贾鸿林等人见状立即冲上前高声呼喊、奋力拦截,并迅速组成安全防护线,把惊慌失措的民工夹在中间。列车卷起巨大的气流隆隆驶过。当刘新楠等人把他们护送出站后,惊魂未定的民工队长紧紧拉着他的手连声说:“多亏你们救命,要是真出了事可就全完了!”
要问朴实机智的上水工潘建救过多少旅客,恐怕连他自己也记不清。去年暑运的一天,开车铃声响过后,186次列车正点启动,突然从列车背面窗口跳下一名误乘车次的大学生,只见他整个身体失去重心,顺着列车惯性向正在行进的车底倒去,眼看一起人身伤亡事故就要发生。这时正在12号井位目送列车的潘建不顾一切地扑过去,一把将其拽住,俩人跌倒在股道边。事后这位吓得脸色苍白的大学生用颤抖的声音说:“师傅,是你救了我的命。”
此类事例不胜枚举。据不安全统计,仅在近两年中,上水工防止旅客钻、扒、跳车等有千余人次,抢救遇险旅客49人。
四
在这个集体里,没有领导的动辄训斥、说教,也没有同志间的相互争斗和猜忌,职工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按车间主任兼党支部书记侯小平的话说:在这儿有机会公平竞争,有特长尽情发挥。他深知,在这个特殊的岗位上,使职工保持思想情绪的稳定对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他的带领下,车间干部身先士卒,与职工同甘共苦,沟通思想,并注意了解每位职工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及思想波动,倾听他们的建议和呼声。为了满足职工的求知欲,车间积极创造条件,鼓励职工报考业大、党校,几年来全车间有26名同志陆续取得大专文凭,今年又有9名职工考取了中央党校。
宽松和谐的气氛使上水工们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一位即将调离的老上水工说:“最让我留恋的就是这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