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无南门(散文)
黄开林
岚皋县小城更小,小得连南门也省略掉了。自古衙门朝南开,而岚皋县城(古称砖坪)却是坐南而筑,衙门北开。据县志记载,岚皋县城于1818年建成,南高北低,城南系大巴山未开垦之“南山老林”,历来为匪盗贼寇隐蔽之地,且中梁山陈家沟山势高,利于举动刀兵,踞高临下袭城,势如破竹,不便于防守,故城朝北而立。
也许是历史的原因,岚皋的北门自要比别处火爆。当早晨的清风徐徐揭开婚纱般的薄雾,小城便“犹抱琵琶半遮面”起来,就象一位淡妆浓抹的新嫁娘,羞涩地藏掩在一片雾霭之中,只露出一角丰润的肌肤——红的墙壁白的阳台螺旋着的楼梯。霎时间,漫天洒下一层桔红,小城一下子袒露在火辣辣的视野之中,几分局促,几分忸怩,羞红了美丽的面庞。那翠黛柳叶可是眼睫上的秀眉,红色霞光可是夜里偷施的胭脂,开花的阳台可是衣襟上的胸花、楼顶上的电视天线可是插戴在头上的发卡……
第一个到北门坡的是一担西红柿,透亮欲滴,泛着耀眼的光泽。以后是黄瓜、青椒、鸡鱼蛋肉之类。城不大,街不宽,铺面却连着铺面,菜篮挨着菜篮,一派珠光宝气,满目斑驳陆离。撑着半片天的女子们如入无入之境,勾肩搭背,嬉笑怒骂,自由着自己的天性,放任着自己的勇敢,如烂漫山花无拘无束一齐儿疯开。有的干脆一字儿摆开,让香风如梳篦齐刷刷刮它一遍,这小城便又吃香了三分。
这儿虽属西北地域,秦巴山区,倒有几分南国的情调。新开张的一家饭馆将那落地音响开到极限,听得出,这曲子是约翰?斯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曲子是花,女子们是蝶,花惹蝶,蝶恋花,穿着最时髦的服饰踏着圆舞曲的节奏娉婷而来窈窕而去。蝙蝠衫和牛仔裤有机搭配,更显得疏密有致张弛有度,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脚上的高跟鞋、或方或圆,或粗或细,都请四川鞋匠钉了铁掌。走在晨光中,踩在水泥街面上,笃笃作金石之声。丰满的胸脯,圆润的手臂,连同高跟鞋、连衣裙、旗袍、卷发构成小城女性特有的线条之美。苗条的身段儿如同秦巴山的土地,或凹下,或隆起,恰到好处地展示无穷的魅力。谁能说小城晨曲不是高跟鞋弹拨响的呢?谁能说这里的生活乐章不是这楚楚曲线谱就的呢?
当她们满载而归时,脚步又是那么匆忙,同急急火火赶去上班的人群混杂在一块儿,形成一个湍急的倒淌河。熟人见面时,也只说上一个早字。穿着人时说话也人时:现在是什么年月了,生活节奏岂能慢慢腾腾!从这句话里我悟得穿高跟鞋的妙蒂:能加快节奏。你篮里装的是满意,她兜里提的是满足,老先人没有见识到的见识了,老先人没有享受的受用了,能不心满意足?能不快活逍遥?
一入夜,坡下更要热闹起来,几个人围着圈儿美滋滋吃起麻辣串儿,香菇、青菜、海带、土豆片、魔芋豆腐全叫一根竹签穿着,在冒着热气的汤汁里打一个滚儿用碟碗盛着,在小孩眼中是糖葫芦,在老人眼中是麻眼钱。看的人香气入鼻满口生津,吃的人满脸冒汗嘴唇就像抹了口红,卖的人更是笑逐颜开乐颠颠地四处张罗。小城的北门口揉和了远古的纯朴、现代都市的开放气息。
小城的北门就是一弯美丽的彩虹。
小城的北门就是奔流着的歌海花溪。
过去,小城就像一把锁,城门就是锁孔,现在的岚皋城不但无南门,连东门、西门、北门都没有了。锁是为了防盗,而无门无锁的世界不就是人们常说的太平盛世么?看来,岚皋人并没有修复城门的迹象,也不打算修复,因为他们早已尝到闭关自守的苦头。将历史的城门洞开,好让它四面衢通,八面来风!
小城无南门,却有了不朽的民风。
小城无南门,却有了乐天的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