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诗话
单修治
长安,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先后建都时间1000年。特别是历史上有文景之治的西汉,贞观之治、开元之治的唐朝在长安建都,在历史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历代诗词中提到长安二字是很多的。那么,是不是凡后来诗词中提到的长安,都是指这个长安呢?不是的。
可以说,这里有明指、隐指、泛指之分。
在唐诗中,凡提到长安,一般都是明指当时的长安。如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李白《长相思》中的“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并阑,微霜凄凄簟色寒”;杜甫《丽人行》中的“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在宋代的诗词中,凡提到长安,一般则隐指汴京,即今开封。南宋偏安一隅,许多爱国诗人朝想暮思故国旧家,于是借长安故都隐指北宋首府汴梁。这里既有政治上的原因,也有诗词创作中的“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如女词人李清照《蝶恋花》中的“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辛弃疾《菩萨蛮》中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少”;李好古《清平乐》中的“点点定堪肠断,行人休望长安”;张舞民《卖花声》中的“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明代况钟一首诗中的长安则隐指燕京,即今北京。况钟于明宣德年间,为苏州知府,在任十三年,刚直不阿,执法如山,清廉自守,被苏州人誉为“况青天”。他在离任赴京时写了一首诗:“检点行囊一担轻,长安望去几多程。停鞭静忆为官日,事事堪称天日盟”。
有些诗中提到的长安则是泛指。谢觉哉一次离开长沙,返回北京,已经上了火车,才知道姜梦周烈士的儿媳从乡下两次上门来找他,都未见到。谢老回到民政部后,写信向来访者道歉,认为“人民来访不传达,是很不好的”。为此,他感慨地写了一首诗:“政情民隐应常通,咫尺间如隔一城。安得浮云都扫尽,长安虽远若门庭”。长安,在这里则泛指我们一切为人民服务的党政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