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乐教敬业献青春
省教育工会突出介绍的我省边远地区十名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已在本报4月27日三版刊登了其中5位的事迹,今日继续介绍5位优秀教师的事迹。
编者
柞水县黄金乡阳坡小学 陈永金
1978年,我高中毕业回到家乡阳坡村,村党支部安排我在村办小学任教。学生分散在3条大沟,一面大坡上,远路的学生上学来回要走七八公里路,加之路险人稀,十分艰难。特别是涨水季节,山洪暴发,滑坡塌方,危险重重。过去阳坡村的适龄儿童入学率最高年份也只有30%左右。
阳坡小学原来只有3个年级的复式教学班,学生升人四年级就得到远离村庄10公里外的完全小学上学。由于山高路远,多数学生上完三年级就失学了。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将3个年级复式班改为6个年级复式班,自己一个人教6个年级、40多名学生。经过艰辛努力,从1983年至今,阳坡村的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始终保持在100%。在近三年的升学考试中,小学毕业生100%升人初中,提前10年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为了解决入学率低的问题,我每学期反复挨家挨户动员学生入学。村民黎永贵一家5代无人读书,3个孩子因家贫都未入学,我恳切地对家长说:“只要让孩子上学,钱我出。”村民们被我的诚心所感动,纷纷送孩子上学,我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为特困学生买了书和本子,平时还买些学习用品。针对学生走山路到校难的问题,我组织大一点的学生照看小学生,自己也坚持经常接送。每逢下雨,涨水,我将较近的学生一一送回家,对路远的学生,就让他们吃住在我家。
阳坡村经济落后,严重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常常思索着解决的办法。一次,我看到山沟里常年不断的流水,便产生了建一个小水电站的念头。我自行设计了建造小水电站的工程图纸,取得了县水电局的支持,落实了设备用款,我个人又贷款8000元购买了水泥,利用假日和村里群众一起每天往返30公里山路,将沙子和水泥扛到工地。电发出来了,我又买回了电视机和收录机,使孩子们和村民们看上了电视。我将水电站的收入作为学校的勤工俭学收入,补充学校经费不足,全免了学生的杂费,还为家庭困难大的学生免去了书费,每学期都要为品学兼优的学生颁发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