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5年06月20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母亲的“习惯” 图片新闻 冷饮三不宜 遭遇无耻 抽烟抽死多少人? 广告 丈夫 图片新闻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广告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母亲的“习惯”

文/唐锟

母亲是一个多子女的母亲。晚年过着这家儿那家女住上一段时日的“旅行家”的生活。但母亲的一种习惯令儿女们忍无可忍却又奈何不得——那就是一旦饭粒馍渣掉在地上,她便立即拣起用口吹吹又吃下去。较之吃卫生吃营养吃文明的现代人,落差多大呀。

俗云:习惯成自然。盖因习惯属经久养成且形成思维定势,欲“改革”是很难的。母亲这种“习惯”,就利弊而言,大抵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了。子女们如何煞费苦心地纠正,结果都是“瞎子吹灯——白费力”。大姐家居西安,姐夫乃50年代工程师,处级干部,其家卫生环境自然档次不低。按说母亲住在大姐家,亦该“人城随俗”“改邪归正”了吧。谁知母亲那管什么“延安西安”,我行我素。女儿怎么“循循善诱”,女婿如何旁敲侧击她都置若罔闻大度超然。两个月下来,母亲的“习惯”没有纠正过来,其“不良作风”却让大姐家看样学样的两岁的外孙学会了,并乐此不疲大力坚持“继承”“发扬”。姐夫笑着说:“你老外婆的习惯果然代有传人哪。”害得全家人又是体罚又是说教才慢慢让孩子将不良习惯纠正过来。

兄弟几人见面,母亲的“习惯”往往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确认已成为举家一个“老大难”问题。母亲的习惯,自是农妇的本色使然,自是多子女拖累,几经饥饿年月的苦焦日子折磨所养成,是昔日难以果腹的危机感的“条件反射”。珍惜生命般珍惜每一粒一粟一针一线——在大哥家住时,大嫂给做了新衬衣,将那件补丁迭摞窟窿眼睛只配用来拍电影用的衬衣扔到垃圾堆里。谁知,哥嫂上班后,她竟奇迹般地从垃圾堆中拣回来洗了洗又穿上。再扔再拣。哥嫂怪嗔时,她说:“我新衣服多得很,包袱里有,家中箱子里还有。这衣服还能穿。老婆子又不要打扮,不怕丑也没人笑话。”你不怕丑子女怕丑,你不怕人笑话嫂子还怕人笑话。后来大哥将那衬衣扔到了即将开走的垃圾车上,才有幸终于与那衬衣“拜拜”。

对于母亲的“习惯”,我更义惯填膺,大有纠正“舍我其谁”的决心。我一是讲“病从口入”,得了病花钱受罪划不来的“理论”;二是自己监督与子女监督相结合。一次,她刚一拣起来,我就迅即从手中夺掉,并没好气地高喉咙大噪子的喊了些现在也想不起来的话。母亲嘴里嗫嚅着:“可惜的么,掉在地上怪可惜的么。心上下不去么。”后来,情况似有好转。但她拣起来不直接送到嘴里,而是放到桌上,说可惜等一会喂鸡。但你稍不留神,她还是“亲自”下咽了。让孙子孙女监督,母亲则以攻为守:“你爸你妈都管不上我,你俩还咋呀!”孙子孙女充满稚气的脸上霎时两双眼睛四目圆睁。多次“举报”于我,我只是苦笑着官僚主义式的表扬了“举报人”。无奈间我采取“防守型”战术,专备一块净布用餐时放在膝盖上,但也没有彻底解决“习惯问题”。

母亲病重,子女们轮流在身边伺候。现代医学的明察秋毫和81岁高龄的身心交瘁已给颇有年岁的儿女们不祥之兆。那天,母亲一改吃流食的习惯,想吃邻居过事酒席上的饭菜。母亲躺在二姐怀里,一小半圆馍吃得好香好甜。当馍粒掉在床上时,她下意识地去拣,可惜力不从心。大哥从床上拣起馍粒,送到母亲嘴边,在旁的子女都会心地笑了。

两天之后,电话中传来母亲去世的消息。那天母亲吃馍的一幕竟成为母亲与我的永诀,成为一个特写镜头永远留在我心灵的屏幕上,且刻骨人髓,今生今世任凭岁月磨蚀绝不可能改变颜色。自然,我不会也绝不可能去学母亲的“习惯”,但我将渐渐学会母亲珍惜每一粒粮食(抑或财物)的习惯和崇尚俭朴的精神。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