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5年07月08日
第3版
03

延安工人生产合作社

张平安

1937年冬季的一天,在延安的两名失业工人来找陕甘宁边区总工会,要求介绍工作做。当时的延安市一没有工厂招工,二没有适当的工作可介绍,工会干部很犯难。最后借给两人10元钱,鼓励他俩重操制鞋旧业,走生产自救之路。

过后不久,两人又来找工会要求帮助。经询问,原来是他俩做的鞋质量好,但数量太少,要买的人很多,两人无法应付局面。工会干部提示他们可以同有技术的工人实行合作,增加人力,扩大生产。许多失业的鞋匠闻讯后,纷纷前来参加,没有多久,人数增加到30多人。就这样,延安第一个工人生产合作社诞生了。

人数增多了,他们便分工合作,发挥各人的技术专长,产量提高很快。1938年2月份,产布鞋300双,3月份提高到730多双(原来两人时每天做不了一双鞋)。生产扩大了,流动资金不足,他们又来找工会借。工会无钱可借,便向他们提出:大家先凑点钱作为周转金,赚了钱给人家适当的报酬。后来,他们变成集资入股形式,每股五角钱,资金问题得到解决。

制鞋生产合作社成功的事实,在群众中引起极大的反响,许多失业的手工业工人纷纷效法。他们按各自的技术专长,自愿联合起来,建立起各种生产合作社。如做豆腐、生豆芽、烧瓦盆、开饭馆、理发、磨面等等合作社遍地开花。有点资金和设备的群众独立或合股,吸收同业工人开办厂、社,如被服厂、毡毯社、织袜社、皮毛社等等。到1938年,全边区办起生产合作社45个,还有运输、医药、信用合作社130多个。这种合作社从延安市扩展到全边区的各个城镇。如定边的甘草生产合作社、捞盐合作社、靖边的毛毯生产社等。

与此同时,消费合作社也相继发展起来。1938年有171个,后来发展到每个区乡都建有群众的合作社,而且把机关、部队、学校的大部分人员都吸收到合作社来。1939年各种消费合作社的红利半年中就达25万元之多,保障了人民需用的调剂、生活的改善与土产的运销。

1939年,边区总工会第二次执委会还就工人生产合作社工作作出决定,进一步指明了发展工人生产合作社的方针政策问题。还举办了一次“延安工人制造品竞赛展览会”,引导合作社参加国民经济建设,推动全边区合作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