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晋与许鞍华镌手执导巨片《鸦片战争》
顾育豹
不久前,香港著名女导演许鞍华专程飞赴沪杭,就筹拍电影巨片《鸦片战争》与谢晋会晤,商讨有关剧本、外国演员及制作人员等事宜。她在接受有关记者采访时表示:人行多年,终于首次被大陆同行以包薪制邀请拍戏,酬金方面令她满意,并称明年初她将全力以赴同谢晋合作执导《鸦片战争》。
据记者获悉,继今年2月17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南海约见谢晋并对筹拍《鸦片战争》予以充分肯定后,5月3日晚,上海市委书记黄菊等同志又一次向谢晋转达了中央领导对拍摄《鸦片战争》的关心。于是,身负使命的谢晋召集编写《鸦片战争》剧本的著名作家朱苏进、倪震、麦天枢多次研究剧本的编写问题,并向作者们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战争与和平》是托尔期泰的不朽名著,美国和前苏联曾两次将此大作搬上银幕,演职员都是最强阵容,片子也确实都是精品,但为什么都没能在世界上引起轰动?我们的《鸦片战争》应该怎样拍?”谢晋近几年拍摄的《清凉寺的钟声》、《老人与狗》等影片,公映后无甚反响。因此,“背水一战”拍摄《鸦片战争》,在集资、宣传、制片、发行等方面严格按照国际惯例运转,约请香港著名导演许鞍华联手执导,就是十分明智的。
许鞍华生于1947年5月23日,原籍辽宁省鞍山市,故名“鞍华”。未满周岁时,便随父母迁居澳门,青年时期考入香港大学学习英国文学专业,毕业后留校攻读硕士学位,同时兼任助教。1972年赴英国进入伦敦电影学院学习电影课程。1975年学成回港,先后任职于无线电视台和香港电台电视部等机构。1979年,许鞍华转入电影界,为香港比高电影有限公司执导了自己的处女作《疯劫》,引起港台影坛的震动。1982年,许鞍华创作出了后来被称之为“香港新浪潮电影又一部经典之作”的《投奔怒海》,创下了1500多万港元的票房纪录,荣列当年“十大华语片”的第一名,自己则获得了最佳导演奖。此后,许鞍华相继执导了《倾城之恋》、《书剑恩仇录》、《今夜星光灿烂》和《客途秋根》等。由于她既能顾及商业因素又善于进行艺术探索,加上她的敬业精神,因此很自然地得到制片机构和制片人的信赖。
许鞍华与谢晋的结识,始于1985年在长沙举行的电影《芙蓉镇》研讨会上。她是被邀请与会的嘉宾之一,两人从那时便结成好友。此次,谢晋对许鞍华表示,希望电影《鸦片战争》能面向欧美国际市场,片中需请一些外国影星参演,所以要一位英文优秀的导演来协同执导;而许鞍华,就是位理想的人选。长期以来,谢晋和他领导下的公司一直在寻找一个大题材,以尝试一条以我为主的大制作、大投资、高回报的道路。鸦片战争作为近代史的开端,以其异乎寻常的意义进入谢晋的视野。由于谢晋作为一代名导的感召力,更由于将这样一个大题材作为97年香港回归的献礼,一大批创作人才汇聚到这个创作集体。曾多次获得台湾金马奖、香港金像奖及亚太电影节、柏林电影节等大奖的许鞍华说:“人民大会堂对面那个巨大的倒计时钟,天天提醒我们,中华民族和全世界正在迎接一个伟大的历史时刻。我身为香港人,对香港当年如何因鸦片战争而割让英国的一段历史,也希望探索根源,所以,我对这一重大历史题材很感兴趣。我将不辜负谢导的重托,和朋友们一起拼搏,拍好《鸦片战争》,让它到全国各地及全世界去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