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赋中的咸阳
杨焕亭
咸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的首都;它含珠韫玉的媚川秀峰,王朝兴替的历史风云,饱经沧桑的岁月年轮,倾倒了多少文人墨客。仅收入《咸阳文化艺术志》中咏咸阳的诗词就达182首。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扫灭群雄,统一中国,咸阳成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秦始皇“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秦王扫六合》)在中国历史上建立了不朽的功绩。然而他毕竟是一个凶残暴戾的封建帝王。他大兴土木,广造屋宇,极尽奢华用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血汗白骨垒起“秦地最胜,无如咸阳”的辉煌。史载当时咸阳有宫观二百七十,渭桥将南北连成一片,形成一座规模宏大的城市。如果说,晚唐诗人李商隐“咸阳宫阙郁嵯峨,六月楼台艳绮罗”的诗句是一幅古代咸阳的写意画,那么,杜牧的《阿房宫赋》则工笔重彩摆描绘了秦皇宫庭的宏伟和绮丽,赋中感叹“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秦始皇穷奢极欲,终于导致秦末农民大起义。“阿房宫尽客谁来,可惜连云万户开,秦地起为千载业,楚兵焚作一场灰”。(唐·张祜《经咸阳城》)秦兴也速,亡亦速的历史给后世人留下不尽的思考,秦都咸阳的兴衰,把历史辩证法展示得淋漓尽致。
秦亡汉兴,刘邦建都长安,中国政治经济中心东移,咸阳遂为京畿之地。作为长安都城的北大门,是皇家出兵西北的必经之地。一座咸阳桥,记载着战火连绵不绝,百姓苦不堪言的斑斑血泪,“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杜甫《兵车行》)是战争创伤的生动写照。连年战乱,生灵涂炭,古城咸阳因之更趋萧条冷落。诗人登楼远望,只有“夕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许浑《登咸阳城楼》)的满目疮痍。
咸阳虽然失去了作为帝都的辉煌,但它优越的地理环境却使它成为埋葬历代帝王的“风水宝地”。矗立在咸阳塬上的帝王陵寝,引发无数迁客骚人的思古幽情。“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而杜少陵路过昭陵,一首“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翼亮贞文德,丞承戢武威”,把自己的“忠君”意识表露无遗。有趣的是,在以咸阳风物为题材的咏史怀古诗中,有多少人到过马嵬坡,就有多少多彩灼华的诗篇。辛亥元老于右任谒临贵妃墓,慨然喟叹“误国谁哀窈窕身,唐惩祸首岂无因。女权滥用千秋戒,香粉不应再误人”,其忧国之心溢于言表,而共产党人李尔重的马嵬题诗“曾侍寿王几度秋,隆基掠色好风流。君昏臣佞祸天下,何事妇人罪衍龙”,字里行间寄托了对于在封建制度之下无法掌握自己命运,成为皇家权力斗争的牺牲品的弱女子的不平和同情,象同而意异,这也许正是文学作品的魅力。
渭水悠悠,不舍昼夜从咸阳城下流过,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营造出春雨朦胧之中挚友送别的惆怅和抑郁,从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读罢中唐将军令狐楚的《少年行》,那“亏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的英发雄姿,那“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的冲天壮志,使我们从中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薰染。
往事越千年,换了人间。今天,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咸阳正在渭水之滨崛起。她的绰越风姿,诗情画意,将会引发诗人们为她唱出多少更加绝妙的诗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