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工人技改成果找“婆家”
编辑同志:
神华集团公司神木自备电厂青年工人马引生,进厂10年刻苦钻研业务,先后对厂里的汽轮机调速装置和除氧器进行了革新改造。在汽轮机上安装了他自己发明的“三点式”切分表后,就能准确测最出汽轮机的运行速度震动等参数;革新后的除氧器除氧功能、除氧效果、除氧速度较革新前有了大幅度提高。解决了设备制造厂家都没有解决的技术难题,为国家节约了330万元。神府东胜煤田石圪台煤矿机电队职工张建堂、鲍更先后革新了一个刀具和液压锚杆打眼机,使用后分别每年可为国家节约10多万元……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当问及以上革新成果为何不向兄弟单位推广,为国家节约更多的资金时,回答都是不知道通过何种渠道向社会推广。
工人在生产实践中的发明创造、技术革新,是他们在生产实践中耗费了大量心血反复试验取得的成果,具有很高的推广、实用价值。而这些发明和技术革新因发明者本人和所在单位,找不到推广渠道,常常是“养在深闺”为一厂(矿)所用,实在可惜。
建议有关部门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定时收集工人们的革新成果,及时向设备制造厂家和用户介绍设备在使用中的革新情况,向社会推广工人在生产实践中的发明创造和革新成果,这样,一可为国家节约更多的建设资金,二也可避免职工在同一个问题再耗费心血进行革新创造,节省下宝贵的人力物力。
陕西神木县委宣传部罗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