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文化促销亟待走出误区
赵德铭
随着市场经济模式以其巨大的魔力荡涤旧的体制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揉着惺松眼睛的中国人在致富赚钱奔小康的迅跑中,忽然发现了祖先留下的庞大“无形资产”,忽然明白了“高水平的市场竞争离不开高品位的文化渗透”的道理。于是,一夜之间精明的商人、企业家和行政官员蜂拥着向祖先的文化遗产扑去,“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便成了时髦的口号,大江南北彩旗飘舞,鼓角齐鸣,龙舟竞发,口号震天。“文化百节”应运而生,迎来四海佳宾,聚得八方财神。文化再次以其独特的魅力造福于子孙后代,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然而,谁能料到,当文化正全力以赴为经济建设冲锋陷阵之时,另一种厄运却正在悄悄降临,文化促销在少数人手里因任意涂抹,而使其变得浑身充满“铜臭味”。
——一本万利吃古人。因古人不曾申请专利也不存在侵权,故不吃白不吃。于是,突然间孔府、孟府系列白酒蜚声海内外,同时也让中国老百姓大饱口福。至于圣人当年是否喝过这种白酒,谁也无法去考证,但从其“出口量居全国第一”的广告宣传来看,足见文化促销的巨大魅力。关于喝了这种酒是否能“做天下文章”,是否能“让人想家”,则是另一回事了,在悠久的儒家文化面前,信不信由你。遗憾的是,圣人只有一个,好处自然只能归家乡人所有。但这也难不倒善于挖掘的“文化人”,只要搜肠刮肚,自有乾坤。漫漫历史长河,自有英雄无数,只要能挂上钩,沾上边,管你是文臣还是武将,也不分巾帼或须眉,统统都成了“酒鬼”。文化促销促到了这个份上,岂不让人啼笑皆非。
——捷足先登吃名人。虽然名人要花钱请,但却能产生“轰动效应”。自古以来,文化和名人就是紧密相连的,因此,涂抹文化色彩自然离不开名人。但真正的名人是不易请得动的,不过这也不碍事。因为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名人”辈出的时代,唱几首歌,说几段相声,演几个小品,拍几部电视剧,都可以成为“名人”。于是在“百万一笑”的诱惑下,一些“星”们在电视上,报纸上,广告中皓齿微露,娇声燕语,一遍又一遍为“糊涂”的上帝指点迷津。至于“星”们自己是否真的使用这种产品,恐怕只有天知、神知、“星”知了。
——颠倒是非吃坏人。如果没有古人,又请不起名人,那么不妨就吃吃坏人。什么“原为刘文彩享用”的豆腐乳,“南霸天酒家”“钻山豹客店”,“座山雕俱乐部”,乌七八糟,无所不有。至于“李师师歌舞厅”,“陈圆圆酒吧间”,更是不在话下。如此伤风败俗,善恶不辨,不仅严重损害了精神文明,而且也造成了对文化促销的亵渎。
——香臭不分吃洋人。近些年来,一些人居然拉起“洋旗”作虎皮,以“洋”惑众,使一些地方店铺招牌、企业名称、产品商标滥用洋名之风盛行。什么“梦迪莎”、“蒙妮坦”、“威士忌发廊”、“夜巴黎舞厅”、“圣彼得饭店”等等,五花八门,洋相百出。甚至连经营妇女用品为主的商店,居然也起了个英译仪器之意的名字——“英斯泰克”,根本与妇女用品风马牛不相及。可是起“洋名”者心里还美滋滋的。
——不顾史实吃伟人。去年3月中旬,上海仟村百货商店,连续几日用演员扮成已故的毛泽东主席形象,在店内搞促销活动。每当广播里播出:“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出现在我们面前了。”在《东方红》乐曲声中,便有一位身着呢灰色中山装的“毛主席”,在保卫人员的簇拥下来到顾客中间,频频向顾客招手,用湖南口音祝贺商店的开张。毋庸置疑,这种损害领袖形象和置历史事实而不顾的“文化促销”,立刻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广大消费的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