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7年05月24日
头版
01

也说“劳模耍带徒弟”

·晓民

笔者熟悉的一位今年省委、省政府表彰的工人劳模,在谈起他的切身感受和打算时,表示最大的愿望是多带徒弟,把个人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给更多的工友。联想到当前职工因受多种因素影响,学技术积极性不高的现象,不禁为这富有远见的想法叫好。

工人阶级历来崇尚拜师学“技”,即使现代教育手段日益普及与提高的今天,它仍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据《工人日报》载,合肥叉车集团公司工会组织54对新老工人以“结技术对子,签师徒合同”的形式,广泛开展传、帮、带活动,使凝结着老师傅们几十年心血的“绝技”、“绝招”有了传人,从而大大提高了青工技术素质,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步提高。

然而,如今许多企业极少组织群众性的拜师学“技”活动,有的甚至丢掉了。像笔者提到的那位工人劳模,他在10多年的钢筋工的岗位上,始终坚持自学,对各类建筑的钢筋识图、加工及焊接技术样样精通,成为该单位的“能工巧匠”。但他至今只断断续续地带过两个徒弟,他为之遗憾。何以这样,他认为首先是缺乏组织安排与长远规划。提高在岗工人的专业技术水平,主要靠企业内部有计划地进行人才开发与技术培训。实际上,现有的职工夜校大多名存实亡,谈不上对工人进行经常性的技术培训;少数自学者因个人喜好而所学非所用。其次是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现在一些单位片面强调同工同酬,往往忽略了工人的技术差别,个人的技术级别很大程度上成了一种档案资料,与工人的工资与奖励脱节,学技术与不学没多大区别,从而挫伤了职工学技术的积极性,甚至导致不求精通本行,但求敷衍了事或满足现状的消极现象。

广泛深入地开展拜师学“技”活动,是提高职工技术素质的有效途径。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凡工人群众中都不乏各类拔尖的技术人才,尤其是长年奋战在生产一线的各级先进模范人物,更具优势和感召力。让他们与青工建立师徒关系,为青工传经送宝,将是一件光荣而有意义的事情。先进人物已发出急切的呼唤,企业领导和各级组织应予以高度重视,只要建立起科学的管理机制,注重发挥桥梁作用,就一定会得到广大青工的热情欢迎与积极参与。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