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西部书屋
一草
小小的西部书屋,在它的邻居西安土门大市场旁边,显得更小了,小得使人很容易错过去。几年前的一个偶然机会,我认识了它。
书店虽小,大约只有十三平米,档次却不低。大略浏览一下书名,便不想走了。
书架上,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不屑说都有,《楚辞集注》、《资治通鉴》、世界各国著名童话、安徒生的、格林的、俄罗斯的,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再一转身,又看到了高尔基自传三部曲。这套书我本来是有的,“文革”中,把《在人间》丢失了,找了多年,没有补上,今天意外地找到了,喜出望外,连忙买下。又选购了《朱自清散文选》、茅盾的《蚀》等几本书。算了算,这月买书的预算不能透支太多,才慢慢地离开了这间小小的书店。
从此以后,每月领到工资,第一件事便是去这小小的西部书屋,又选购到不少心爱的书籍。如狄更斯的《双城记》、赛珍珠的《大地》,我国回族女作家霍达所著《穆斯林的葬礼》等等。这书店可真好!
因为常去,和主人渐渐熟悉了。这位当时只有二十五六岁的青年同志,从部队复员回来时间还不长,在西电公司工作。1988年春,开办了这间书屋。他上班时就由家里人照看。我曾经半试探半玩笑地问他:在这个地段,经营其他商品效益可能会更好,您为什么单单选择了图书?他答道:“我自己喜欢看书,而且我认为这里也需要个书店。”
是的,人类是不能只有物质生活的。精神食粮也同等重要。土门大市场虽然从五谷杂粮、山珍海味到衣帽鞋袜应有尽有,但是在工厂林立,人口稠密的土门地区,需要精神食粮的人也绝不是少数。这个小小的书店已经有了自己相对稳定的读者群体,老顾客又介绍来新顾客。
这小小的西部书屋,又发展了租书业务,尽量方便读者。附近西安航校有一位从贵州贫困地区考来的学生,爱读书,可是买不起。租书,对这位青年来说,也是项不轻的负担。书店主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以后就免费借书给他读。
这看来也许是件小事。但对这位青年学生的生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很难估计。
再来看看周围的情况吧。玉祥门外的大庆商场,本来设有图书专柜,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我曾在这里多次买过书,但到后来,不知为何这图书专柜被取消了。潘家村附近原来也有一家个体书店,后来改行经营其他业务了。劳动路西侧本来也有一家新华书店,现在也改成批发部,不再零售了。也就是说普通顾客不能再在那里买书了。
看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市内书店、博物馆林立,这显示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我们西安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内涵够档次的书店数目是在增加,还是在减少?看了周围的情况,令人忧心。
小小的西部书屋,却一直不改初衷。坚持着自己的经营方向,坚持进书有选择。不久前我又到书店去了,问起了书店的经营情况,主人说,情况良好。托尔斯泰、冰心、纪晓岚等人的作品和其他中外名著,都销售得很好。多数读者还是“识货”的。顾客群更扩大了。
这小小的书店,成了一片小小的文化景观。
记得曾读到过一段散文:
“……草木在干旱的沙漠里,拼命伸长她的根,吸取深地中的水泉,来造成碧绿的林莽,自然是为了自己的“生存”。然而使疲劳枯竭的旅人,一见就怡然觉得遇到了暂时息肩之所,是何等可以感激的事。”
小小的西部书屋,现在比较醒目了。1995年,被西安新闻出版局,西安市书刊发行业协会授予“文明书店”称号。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陈忠实同志也为它题写了店名。闪光的大字远远的就可以看到。
小小西部书屋,愿它兴旺发达,再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