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近亲繁殖”何时了?!
国有企业改革十八年,企业的劳动用工自主权已逐步确立。企业可以根据生产经营的需要录用、招聘员工,通过“市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不用再去找“市长”。这对企业调剂人才、发展生产,无疑是十分有利的。然而,由于我国目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企业、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于是,一些效益较好,“饭碗”较稳的企业在招工中演出了一幕幕“双簧戏”,相当一部分企业中出现了“夫妻室,父子科,外甥打水舅舅喝,侄子开车叔叔坐”的现象。“近亲繁殖”已成为企业中的一大“景观”。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企业中的“近亲繁殖”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最“原始”的方式便是招工信息秘而不宣内部消化。这些企业,一般是效益较好的单位,他们在招工过程中,往往借学历、专业等种种理由,不公布招工内容,而是划地为界,在本单位内寻找合适人选,外面的人只能隔墙而望。于是,具各色背景有千丝万缕关系的人员便会名正言顺堂而皇之地进入企业。目前,随着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这种方式的“风险性”比较大,往往遭人议论。于是,一些企业便“改革”了办法。增加苛刻条件,提高招工标准,让你“心甘情愿”地“含泪而归”。这是公开招工中最简单的“空手道”。某企业招聘财务人员,公布的条件是:女性,大学本科,参加过本系统的微机操作系统培训,具有本市户口……应聘者络绎不绝,结果无一中选。知情人士透露:此乃该单位的“障眼法”,其实际目的是“公开招聘”两位副厂长的“千金”来本厂工作。
还有一些企业为“公平、透明”地录用员工,也在人才市场内摆摊设点,“公开择优录用”,而实际呢?利用虚假职称、文凭骗得“市场”工作人员的“大红印章”,各类“假冒人才”远亲近邻便名正言顺地进入企业之内。有人将此戏称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在企业内招中,还有一种方式便是互惠互利,等价交换。一些企业的领导人,为避人耳目,树立廉政形象,便将自己的子女、亲朋好友“发配”到其他企业中。俗话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过不了多久,那家企业中的子弟便会欣然而至。这种“交易”名正言顺而外人不察,可谓名利双收万无一失。
企业中“近亲繁殖”的途径还很多,如以照顾为名,创造各种条件以便“照顾”等等。正是通过这些途径,自家七姑八姨小舅子便会化整为零,分期分批地进入企业奔赴理想岗位。
近亲繁殖后患无穷
生活中的“近亲繁殖”会造成后代畸形,那么企业中的“近亲繁殖”其危害更是有过之而不及。
一般来说,“自己人”进入企业之后,领导自然不能轻视,否则有违初衷不合情理,何况,自家人岂能不互相照应?于是,企业的人事、财务等要害实惠部门便会是自己的“近亲”当家,企业成了自己的天下。一家人好办事,想怎么着就可以怎么着。党的原则、企业规定已形同虚设,监督更是无从谈起。久而久之,便为违法违纪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于志安、陈安民携款外逃,首钢“蛀虫”前仆后继,与此不无关系。
大凡靠托关系、走后门进入企业的人员,其文化素质一般相对较低,加之有靠山可依赖,工作不思进取。企业中来头小的或没有来头的,又觉得干也白搭,也不思进取。企业上上下下你混我混大家混,真正想干事业的却成了“众矢之的”。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空耗了人才的精力和韶华,使该下去的人下不去,“占着茅坑不拉屎”;该上去的上不去,心有余而“关系”不足,人才被白白浪费,人才不得不大量外流。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日益降低,企业的发展也就自然日渐举步维艰。
皮之不存毛安附焉
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安附焉?“近亲繁殖”导致企业内耗严重,生产经营不景气,发展过程中困难重重。到头来,国家受损,员工受苦。消除“近亲繁殖”已是刻不容缓。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为此,笔者认为,在企业招工用人方面,企业党组织和工会应该发挥对厂长、经理的监督作用,而不能撒手不管。尤其是在人员的使用上。其次,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实行近亲回避制度;建立健全劳动用工检查、监察制度,把好招工人口关,从制度上建立防范措施。在这些硬件具备的情况下,应对企业领导常打“预防针”,加强对厂长、经理的培训,教育、引导他们高瞻远瞩,胸怀宽广,舍弃狭隘亲情,立足全局,把好内招门,管好自己人,彻底消除“近亲繁殖”,使企业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李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