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7年07月24日
经济生活
02

“飞越”过后的思考

梁荫

一天晚上到朋友家闲转,刚好一位企业界的朋友也在他家。我知道他俩都去壶口观看过黄河飞越壮举,便请他们谈谈感想。不料,他俩却异口同声地说,他们正为这事苦恼呢!我很感诧异,停了一会儿,那位企业界的朋友叹了口气说,正如一些人所说的那样,这次飞越活动,我们陕西出了不少力,却让山西人把钱赚了。你看看人家山西那边,抓住这次机会,不仅国有单位来了,集体单位来了,个体户来了,连那些婆姨女娃也出动了。河对岸惹眼的山坡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巨型商业广告标语,山脚下则是一排排令人瞩目的巨型广告牌;许多企业商家,建起几百米长的临时帐蓬,边宣传产品边叫卖;河滩边、大路旁,到处是临时搭起的小吃快餐点,连夜晚也灯火通亮,顾客不断。而那些山民们,或牵着毛驴拉客赚钱,或拿出自己的土特产品招徕游客,甚至连自纳的鞋垫也摆出来了……而我们陕西这边,除了一家部属企业的两面巨型广告条幅外,其它的则都是祝贺性的标语口号。他诙谐地说,平时我们费上很大的人力、物力,挨家挨户递送广告传单,也送不了多少,这次黄河两边十万之众,我们却没搞点实在的,太亏了。至于搭棚设摊,宣传、推销产品的也没形成“气候”,倒是有不少山西人窜到我们这边来做生意了。看来咱们陕西人头脑里的确是少了市场经济这根弦。当然,光这一次活动也成不了百万富翁,但人家那种“经济头脑”,赚钱、发展的意识,是很难得的,我们实在需要好好学习。

那位朋友的话虽不多,但很值得人深思。近两年来,为了提高陕西的知名度,省上领导多次亲自率队到外省区介绍陕西,宣传陕西。而这次活动,云集了全国各地300多名记者,是宣传陕西的一次绝好机会,可一些记者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还搞不到一张采访记者证,只得跑到山西去搞。一位外地记者不无感慨地说,我们千里迢迢到这里,就是要宣传陕西,可事情办得这么不顺利,真没想到!是疏忽,是太忙,还是少了点什么?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