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7年08月07日
经济文萃
04

光盘市场缺口谁来填

当前我国音像市场出现了一个惊人的市场缺口:一是去冬今春的扫黄打非集中行动查获了非法光盘生产线36条,以每年300个生产日计算,全年可生产非法光盘2亿张;二是我国当前VCD播放机拥有量超过1000万台,电脑拥有量近1000万台,如果按每台各配10张光盘计算,全国就需要2亿张!如此看来,一面是经净化整顿后的空白,一面是急剧膨胀的需求,市场的缺口急需一批优秀的正版制品来填充。

然而,目前的正版音像制品无论数量、品种还是质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造成这一状况有盗版水货的冲击,更重要的是体制上的原因。有位音像界负责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的国有音像出版单位还没有真正从计划体制走出来,自然在竞争中缺乏优势。

有关人士向记者描述了音像界突出存在的“体外循环”的怪圈:全国大大小小295家音像出版单位,真正有实力的为数甚少,不少出版社除了拥有出版权外一无所有,于是,买卖版号开始盛行。一些复制厂掌握了从磁带生产到节目引进、内容编辑、复制加工、承担发行等整个生产流程,成了资产存量最大、生产能力最强、能够主导音像出版的综合性实体;一些制作公司和个体制作人在完成前期节目制作后直接找复制厂合作,再找出版社挂版,如此下来,出版社的策划和制作能力越来越弱,失去了对制作环节的控制,同时直接导致大量粗制滥造的产品流入市场。

其实,这种音像机制的“结构性失调”带来的负效应远不止此。比如重复出版,据悉,近两年一窝蜂出版卡拉OK带导致的积压,已经造成了很大的浪费;还有,一些出版社出于短期效益,纷纷投拍质量不高的电视剧,这种现象已引起了广泛的质疑:音像出版社就此走下去,岂不成了其他行业的重复?

音像行业和一些出版社的管理层普遍认为,现在是音像业全面改革的时机了——

一是改变目前的“一条龙”状况。音像出版社从选题、制作、出版、发行全部包下来的做法,使出版社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可否适应市场,形成一个创意、制作、生产、发行分工不同的音像市场模式,由出版单位选题创作,制作公司进行制作,在发行领域搞形式灵活的大流通。二是改变出版单位各自为政的“小而散”格局,音像出版单位完全可以以资产为纽带,搞股份制,增强市场竞争的实力。

(《文汇报》97.7.15吴娟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