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7年08月26日

陕西工人报公众视角 哦,军嫂 “内行看热闹” 心静如水 图片新闻 苗族斗牛 需要 熊天平与《爱情多瑙河》 李思训和《九成宫纨扇图》 图片新闻 周璇、安琪艺名的由来 广告

当前版:第A3版:公众视角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公众视角
03

需要

刘三余

需要这玩意儿是从娘肚子里带出来的。张嘴要吃饭,闭眼要睡觉,人一辈子七灾八难,劫儿坎儿,这需要如影随形,或在前头招手给你希望,或在你的身后留下诸遗憾。对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国人来说,最基本的需要仍然是那句老话:民以食为天。秦朝把钱币统一为外圆内方状,这位设计师实在了不起。其外圆所运用的美学原理,完美地体现了“金钱是个好东西”这一观念在经济社会之必然。为什么呢?有了钱,才能解决里面那个“口”的生存需要。还是在前几天,一位在高温39℃下干活的民工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人要不吃饭,一分钱的事都没咧!”而“何不食肉糜”的昏蛋话,也只能出自昏蛋皇王之口。

说到皇帝,就想到了刘备。为了实现他刘氏家族皇帝世袭的需要,临终了,他想把扶不起来的刘阿斗硬扶起来。靠谁呢?惟诸葛孔明耳。于是,他便演出了一出托孤的滑稽剧:“若嗣子可辅则辅之,不可辅则取而代之。”这明眼人一听就腻味透了的虚伪,竟把个诸葛亮感动得涕泗滂沱:“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次节,继之以死。”作为中国人心目中智慧象征的诸葛亮,又为什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呢?听话听音,匡扶汉室的成与败可以姑且不论,我诸葛亮最需要的是一个“千古忠臣”的名节。如今却有人犯糊涂,非要把刘备托孤的那句话说成是“古今中外之君王所不能有的气度”,而诸葛亮的表白,则被推崇为“为臣者的最高境界”。这等奇谈,又不知出于什么需要了。

人的需要就这样怪。它在随着社会的进步生生不息,变化发展。它可远可近,有大有小,亦真亦幻,既孱弱又坚强,是参天大树,又是卑微的小草,一旦发展到无节制的欲望疯长,小人物至多也就是个精神病患者罢了,大人物者如希特勒,他的“需要”的意味,则是全球数千万的生灵涂炭。

战争作为流血的政治,其需要可以是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壮烈;“为了新中国,冲啊!”这半个世纪以前的一声气壮山河,至今还萦绕在我们的耳畔。而政治需要一旦被扭曲,其结局往往令人啼笑皆非。一位五十年代初参加工作的铁路工人,三四年间换了三个岗位,“我是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头儿搬”。由坚决服从工作需要而滋生的自豪,走路时胸脯都挺得老高。后来,单位“反右”,要完成“指标”,左凑右拼还差一个,有人灵机一动,提出让其时做运转车长的这个工人充个人头。这位工人一听说是“需要”,便慨然应允。报到上边,居然也稀里糊涂地批了——上边也不知道这运转车长就是在守车上摇旗子的,大概是看带了个“长”,大小总归是个官吧,发配到农场改造,和那些真正当过官的还有文化人什么的一干就是十几年。

西方的文化传统与我们不同,讲需要,着眼个体,讲究逻辑,如马斯洛,他把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食与性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追求。把这种枯燥推理的需求与中国士大夫式的个人需要表述比较,东方文化底蕴就愈见其清

拔,情趣盎然:广厦千间,一

已;珍肴百味,一勺而已;屋不在大,宜人最好;庭不在深,无月即妙。

需要被误会,不免尴尬。这个时刻,不妨学学契诃夫机智的调侃:“我给你端的是红茶,你就不要在杯里找啤酒。”此君还有一句有名的话:大狗小狗都要叫。问题是,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大狗小狗都可劲儿叫起来争起来,这世界不就乱了套?

幸亏,幸亏还有满足我们需要的人。

我最崇敬的鲁迅先生,以他毕生的奋斗实践了他的所说: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和血。

还有我崇敬的焦裕禄同志。弥留之际,病榻之前,兰考县的群众拉着他的手哭着喊着:“焦书记,你不能走,俺们离不开你呀。”这句刻骨铭心的话,是三十年前老师在教室里为我们读的。一想到老师那双泪眼,我的心就止不住地难过起来。我以为,这才是对需要最完美的诠释,人生的最高境界。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