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在下岗冲击波面前
——对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思考
随着企业对劳动力实际需求的减少和现有就业岗位的流失,大量职工面临下岗的厄运,已经成为当前国有企业职工最关心的问题。而发挥好政府、企业和职工三个方面的积极性,动员全社会力量,高度重视和妥善安置下岗职工,对于深化企业改革、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政府:宏观引导,政策保障
无论实行何种经济体制,政府始终应是实施再就业工程的主导力量。但国有企业转机建制以后,政府直接安排大批劳动者到企业就业的做法将宣布“寿终正寝”。在这种形势下,政府主要应该通过立法和制定政策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安全网络”。调查表明,下岗职工再就业渠道不畅的最大障碍就是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职工的后顾之忧太多。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是现代文明社会重要的标志之一,国家应尽快通过立法加速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比如,提供正常劳动的在岗职工,应有最低工资保障;失业职工应享受失业保险;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费的人员,应享受社会救济等,为下岗职工多渠道分流和多形式再就业创造条件。
其次,努力拓展就业空间,实施“立体战略”。就业难的症结究竟在何处?答案很明确:劳动力过剩,就业岗位不足。所以扩大就业领域,增加就业机会是解决难题的根本出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政府在开辟就业领域方面大有可为,一是适时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扩大就业容量。经济发展取决于资本、技术、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基本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目前我国资本积累比较薄弱,充分利用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既可以解决下岗职工安置问题,又可以弥补资金不足的劣势。二是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劳动服务业、“三资”企业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吸纳下岗人员,拓展就业空间。三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外向型企业,放宽对公民境外就业的限制,积极组织劳务输出。
第三,加强就业培训指导,促进“供求平衡”。一方面是大批下岗职工难以就业,另一方面是一些技术工种缺乏高素质职工,“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这是再就业中面临的普遍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是职工素质落后于技术发展,再加上没有全国性指导再就业的中介机构。国家应尽快成立全国性的就业培训指导机构,对下岗职工进行“适销对路”的培训,真正当好就业的“红娘”。
企业:内挖外扩,合理分流
减人增效,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是深化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但同时必须看到,职工是国家和企业的主人,许多下岗职工对国家和企业是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企业不能一推了之。从部分企业的实践来看,目前企业至少可以在两个方面发挥作用。
第一,内部挖潜,壮大企业规模,增加就业机会。从目前职工下岗的原因来看,既有因企业结构调整造成的结构性失业,也有因管理不善等人为因素使企业长期亏损而导致职工下岗。职工对后一原因怨言尤多。作为企业,首要任务就是加强企业管理,实现扭亏增盈目标,减少下岗职工;二是实行灵活多样的上岗形式,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如非全日制工作、弹性工作制和各种临时性工作等;三是以企业主体为依托,扩大企业规模,形成“名牌”效应,吸纳下岗职工。
第二,创办第三产业,分流主业人员,减轻就业压力。第三产业具有劳动力密集的特点,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强,企业利用自身的技术、设备、人才等优势创办三产,是极有发展前途的。
职工:转变观念,创业自强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大势所趋,下岗将是每个职工面临的严峻现实。只要转换观念勇敢地面对挑战,下岗职工就一定能闯出再就业的广阔天地。
第一,走出“宁在公家饿死,不为个体打工”的误区,多渠道就业。长期以来,由于国家采取充分就业的政策,使职工习惯了上学——毕业分配——退休养老这样一种就业道路,面对下岗的挑战,很多人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就业岗位,而是抱定“一国营二集体,不三不四干个体”的传统择业观,对再就业岗位挑挑拣拣。有些下岗职工认为进入私营企业工作是当雇工,感情上接受不了;有些职工认为个体私营经济是不正当职业;还有一些下岗职工吃惯了“安定饭”和“大锅饭”,不愿意到私营企业挣辛苦钱,受人“管束”。必须明确,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私营经济同样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公有制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到私营企业就业并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主动凭合法劳动取得报酬比靠组织安置要光荣得多。
第二,走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误区,搞好技能储备。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对职工技能的要求比较单一,大多数企业在内部岗位、工种分配上,一直是一个工种干到老,一次分配定终身。多数职工无论有无“一技之长”,都可以高枕无忧。由于大部分职工长期忽视了多种技能的学习和储备,所以限制了就业渠道。下岗职工再就业难,难在缺一技之长。因此,当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技术结构变化之后,相当一部分职工因技术落伍只得下岗待业。所以,每个职工必须转出“一条道走到黑”的死胡同,增强危机感,自觉加强技能培训,增强实际工作能力,真正做到“精一行,专二行,学三行”,在瞬息万变的市场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走出“等、靠、要”误区,转换角色自主创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企业来说,产、供、销万事不操心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对职工而言,手捧铁饭碗,一业定终身的观念也应该彻底改变,向旧观念决裂,在市场风云中独立创业,无疑是下岗职工一条比较现实的道路。条条大路通罗马,再就业的路有千万条,最重要的就是要自己放开手脚去闯、去干、去搏。 (陈耀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