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给电影市场号号脉
素冬
曾几何时,电影作为一种最具大众化的娱乐项目统治着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但如今,那种电影院内座无虚席、售票口外人头攒聚的景象已难得一见。在很多人看来,电影早已失去了昔日的光泽,有人甚至认为,电影的“危机”不仅导致它再也无法去“一统天下”,而且恐怕将被电视等娱乐项目所取代。但好莱坞进口影片如《失落的世界》、《真实的谎言》、《廊桥遗梦》等创下的最高票房记录却向世人昭示,电影依旧有其生存的空间。
电影市场谁是消费主体
长期以来,电影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影迷,但现在经常出没电影院的人已为数很少。由于新的影片越来越多(全世界每年新片产量数千部,全国各地影院能够放映的也有数百部,平均每天超过1部),影迷们被精力或经济条件所限,不得不改从其他途径(如电视、录像等)观看更多的影片,于是影迷作为电影市场消费主体的阵容自然瓦解了,使得当今绝大多数观众不得不考虑有选择地进入影院。如今影院中坐着的大都不是影迷,但与过去相同的是,人们依旧可以从影院中找到各种不同层面的人。据北京市电影公司调查,影院观众按年龄段划分,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其中21岁—35岁的青年观众占64%;按文化程度分,观众文化程度有了一定的提高,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已占60%以上。调查分析观众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一是文化程度较低的民工观众逐渐减少;二是部分观众知识层次有了提高;三是一大批欣赏能力较强的观众重新回到影院。可以看出,电影市场新的发展趋势已经形成,具有较高文化程度和艺术鉴赏水平的居民,正在构成电影市场的主体。
电影票价呼唤市场规律
电影曾经是一种社会福利性的群众文化形式,以工薪族为主要消费群体。电影之所以失去大量观众,除了受多种娱乐事业的兴起和低质影片大量充斥银幕而优秀影片所占比例相对很小,以及观众口味的不断提高之外,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是票价涨幅太大。
由于电影市场改革的步伐较快,在短短的几年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观片热潮,电影票价的快速翻番给发行放映部门带来了高额利润,形成了1993年—1995年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电影观众却在连年下降,至今年已跌到了最低谷,如果不是大片的刺激,许多电影院简直无法维持。为招徕观众,提高效益,西安有影院曾经推出过“1元场”,很受欢迎,但放映方很快就顶不住资金无法回笼的压力,只好匆匆收场,他们由此得出结论:“降价”并非良策。业内人士认为,票价的高低应该由市场自己来调节,不能人为地提高或降低票价,电影票价应由影院按市场规律自己决定,影院在竞争中逐步形成“梯形票价结构”,按观众的不同消费层次,分为几个等级。首先是影院分等级,声光效果、影院设施、地理位置都属上乘的影院票价就高,设备和位置较差的影院票价就低一级;其次同一影院不同时间段的票价也不同,一般早场都实行近乎半价的优惠,白天场次票价提高,到晚上7点至9点的黄金时间,票价达到最高值。也就是高的要高上去,低的要低下来,按质论价的原则同样适应于电影市场。总之,盲目降价和涨价都是不理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