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动真格的
沈利斌
十强战硝烟散尽,众望所归的韩、日代表东亚携手进军法兰西,而昔日号称东亚三强之一的中国却被摒弃在凯旋门外,似乎一切都属天意,非人力所能奈何。想早些时日本人面对窘迫的出线前景,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方笑到最灿烂时;而我们面对前景光明的大好前途却一筹莫展时,恐怕球迷们更多的是怨其不争,怒其不幸,曾有一个阶段,笔者内心的创痛促使自己不愿提笔成文,好象从这以后将与中国足球说声“再见”似的,其实,同笔者一样,大多数球迷都是“不说、不睬不等于不爱”,内心深处对中国足球的那丝儿眷恋,是终身不会改变的。
在中国冲击世界杯的漫漫征途中,失败早已不是什么新鲜字眼,相反,越来越让人心痛的失败却带给中国足球许多很好的启迪,比如说,在失败的阵痛之余,如何总结、如何对待等等,在此不必赘言,这里,笔者仅就目前媒介争论颇酣的“定位”问题作一点浅显的认识,以期能给中国足球带来点有益的提示。
打完中科之战,国家体委宣传司司长何慧娴女士曾就定位问题作了较为详尽、切实的论述,对足球界在如何对待失败,制订改革措施起到了指路的作用,然而就此问题,笔者感到有必要进行更深入地探讨和理解,尤其是在目前对中国足球大多流于形式、泛泛而论的现状上,的确有必要坐下来,好好反省。毋庸置疑,何司长提出的中国足球仅处于初级阶段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不能很好地认识这点,中国足球的前途仍然会渺茫,但反过来讲,如何更好地认识这个问题,是摆在中国足球面前的一个难题。因为要承认这个论述,首先就要承认技不如人的窘迫,就要在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无奈下承认自己还是个“乳臭而未干”的足球孩子,就要承认辛辛苦苦组织起来的四个春秋的职业联赛象纸一样脆弱可欺,只有这样,才会有发自内心的切肤之痛,也方能“割肉疗毒”,痛下决心。其次,承认了这个观点,就应该拿出实际行动,特别是拿出动真格的勇气,切切实实订一些有利于中国足球发展的新措施,闯一条“通向罗马”的新路子。
今年春训时足协动真格的,使足球队员的体能改善卓有成效,但平心而论,这点儿尝试不过是沧海一粟,如今想来,实在不足以沾沾自喜。通过本次十强赛决战,中国足球也许清醒地看到自己在亚洲,在世界足坛的定位,即同足球强国间足球水平全方位、多角度的落后,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更好地改变这一现状,唯一的出路当然也是动真格的!也即全方位、多角度地对自己“动手术”
为此,笔者呼吁,我们不要再为谁是替罪羊而争论不休了,也不能有抛出一只“替罪羊”,便如释重负的念头,只有“全民皆兵”、卧薪尝胆,从全方位审视中国足球的差距,全方位与世界足球发展接轨,不再强调什么中国特点,不再为自己找下台的台阶,负重拼搏,方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