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列宁墓前的卫兵们
文/大毛
克里姆林宫斯巴斯基钟楼的大门每天都要开关24次。在每次自鸣钟敲响前3分钟,沉重的大门开启之后,列队走出穿着高级呢料军服的3名士兵(一名领岗员、两名卫兵)。他们沿着克里姆林宫墙以210步正步走到列宁墓前。两班卫兵汇合在一起,立正静候钟声。钟声一响,正式接岗;下岗的两名卫兵由领岗员带着以210步返回钟楼。这庄严的换岗仪式已经持续了70多个春秋,每天都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
列宁墓前的这个哨卫,被称为一号哨卫,1924年1月27日设立以来从未间断过。现在的一号哨卫值勤的是克里姆林宫独立团一连的卫兵。苏联解体前,这些卫兵的肩章上都有“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缩写字母,表明他们不属于苏军,直属于国家安全委员会。之后,这些卫兵的肩章换成了“克里姆林宫独立团”的缩写字母。
据统计,在100万新兵中通常只有36人能够入选。入选者大多数出生于普通的农工家庭,政治上可靠,无不良好嗜好,身体健康,至少受过中等教育。
入选者一般在莫斯科近郊接受一段时间集训后,还要再次被筛选一次。一号哨位的卫兵不仅要政治上可靠,而且要五官端正,双腿修长,手上没有刺过花纹,身高在1.76至1.89米之间。由于卫兵们都是成对站岗,需要协调统一,因此还要考虑人选的人按脸形、个头和腿状是否能够配对,一旦两人结对,就很少再分开。
每名卫兵每四天中有一天到一号哨位站岗,这一天他平均要上五次岗。一般服役两年平均值80次勤,即要在列宁墓前站400个小时。也有个别卫兵,两年内站过100多次岗。他们上岗前必须经过严格的医疗检查,因为在一号哨位站岗无论体力上还是精神上都是极度紧张的。领岗员不站岗,但他一昼夜要领24次岗,他们中两年内值勤次数最多的也在100次左右。
卫兵们十分感谢列宁墓的设计者休谢夫,因为他们站岗的地方永远淋不到雨,也刮不到风。在外人看来,卫兵站岗时像塑像一样纹丝不动,其实,两个人用目光以及旁人无法察觉得到的表情进行交谈。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注意人口和相互监督,如果有人想非法进入,或者同伴感到不舒服,他们就会用指甲敲打枪筒,发出警告,守候在墓后的后补卫兵就会马上出来应急。有人说,卫兵们的枪是用红木做的。其实这是用西蒙诺夫发明的普通卡宾枪,不过,只有克里姆林宫独立团和仪仗队才使用这种枪。过去,卫兵荷枪实弹上岗。卫兵交岗时,为了显示庄重,要使劲拍一个弹盒,发出一种清脆的响声,但弄不好子弹会从弹匣子里掉出来,因此,从七十年代起就改为只荷枪不装子弹上岗了。
一号哨位的卫兵的绝技是漂亮的正步走,他们的正步走与普通的部队正步走完全不相同,他们每天都要在放着列宁墓模型的狭小营房里操练几个小时。
现在,在一号哨位上岗越来越难了。来列宁墓前的列宁忠实者和赤赤裸裸的反对者都有。卫兵们什么都看得见,什么也听得到,但却不能参与争论。现在有人向他们致意,有人向他们谩骂,甚至朝他们扔脏物,或者放狗咬他们……但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卫兵们丝纹都不动,一切由候补卫兵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