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7年12月20日
生活广场
06

行孝更需精神赡养

文/高鸣

笔者的一位同学涉足商海,凭着精明能干,这些年挣了不少钱。虽说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他仍保持着传统的美德,尤其表现在孝敬父母上,在朋友和同学中更是有口皆碑。他怕生活在郊区的双亲清苦冷清,半年前将他们接到城里,同自己同住在一起。渐渐地他发觉两位老人似乎生活得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开心。对此,他感到迷惑不解。为什么老人吃穿不愁,又有人照顾还不开心呢?

其实,这位同学觉察到的这个问题,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人提到了。《荀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向孔子问道:“有这样一个人,早起晚睡,耕地除草,种植庄稼,手和脚磨出了老茧,来养活自己的父母,但是没有得到孝子的名声,这是什么原因呢?”孔子说:“我猜想可能是态度不恭敬吧!说话不谦逊吧!脸色不温和吧!古人有一句话:‘给我衣服穿,为我准备了一切,但对我不恭敬,我也不能依赖你。’如果这个人早起晚睡,耕地除草,种植庄稼,手和脚磨出了老茧,来养自己的父母,但不具备身敬、辞逊、色顺三个条件,这就是为什么没有落个孝子的名声的道理。革命老人谢觉哉说过:“养父母,不止给他们穿吃,不冻不饿而已,还要有亲爱的诚意和敬意使老人感到愉快。”其实,不论孔子所说的身敬、辞逊、色顺;还是觉哉老人主张的诚意和敬意;共同倡导的都是多给父母精神方面的慰藉。

在某种意义上,人在精神上的需求往往要比物质上的要求强烈得多。尤其作为老年人,他们更需要精神方面的关心,做儿女的常常一句真心的问候,一次温馨的谈天,一点陪伴的时间便会让他们激动不已。这些充满亲情色彩的言行,在老人们眼里往往比儿女们馈赠东西都更有价值。因为作为长辈,他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赡养,更渴望得到精神上的赡养。我想如果笔者的那位同学,不论多忙,也不忘抽出点时间陪陪父母,同他们多一些情感上的交流,让孝心不仅表现在物质生活的照顾上,更体现在精神生活上,这样老人才会心满意足,这样的尽孝才称得上完美。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