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7年12月25日
经济与法
03

从产品标准的标准谈起

杨建国

近两年时常发现媒体用“靠拢、接近、达到、超过”之类令人特兴奋的词儿,把中国产品标准与国际标准相联系。似乎给人一种感觉,评价产品优劣的根据是与国际标准的距离。

据报载:中国消协最新调查披露,一半消费者不相信获奖产品,缘由是“只要肯花钱,三天一个奖”。这是百姓对产品评奖过滥的一种逆反心理。其实,中国不少获奖产品质量的确十分过硬,这些产品的标准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甚至“接轨”于国际标准。但是,也有一些获得国外金奖、银奖的高标准合格产品,因躺在库房里沉睡无人问津,不能实现其价值,造成巨大的浪费。日本人看问题挺深刻,他们把那种虽然符合既定标准,但不能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统统视为“合格的废品”。

据研究标准的专家考证,世界上最早的产品标准出现在英国。英国当时搞标准的目的,是为了把产品销往欧洲大陆,解决适销对路的问题。可以说,没有市场的“需要满足性”就没有标准。中国最早标准制订,是为了保证献给皇帝的贡品质量。既然是“贡品”标准,当然与市场、百姓没有什么关系了。

多年计划经济体制,使中国的一些企业对标准的观念仍停留在“贡品”上,质量宗旨是“规范符合性”。企业的质量目标是标准、生产,不考虑市场、需求。有位外国人曾开玩笑说:中国产的量衣服的塑料卷尺能“上吊”。塑料卷尺拉力标准高达50公斤,有此必要和需求吗?同是日本家用电器,在欧美市场和中国市场销售的却不一样。日本人注意产品“需求满足性”,认为中国人消费心理还不成熟。当10多年前日本家电潮水般地涌入中国市场时,其产品更注重外观的豪华,设计花样多,变化快。

以合乎标准就是质量的生产质量观,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尤其是在买方导向市场条件下,正在成为阻滞企业和国家经济的桎梏。那些不能实现商品价值的“合格的废品”、“优质的废品”,给企业和国家造成的经济损失,远非降低不合格品率节约的数字所能相比。

以销定产,按需生产,以满足用户的需要为中心,集中企业的一切资源和人才技术能量,着力市场调研发现用户需要,统筹生产流通全过程,把能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送到客户手中,中国企业与国际“接轨”的,似乎应当是这种经营思想和经营行为。仅靠赶超国际标准,生产出再好的产品卖不出去,还不是照样亏损?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