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北京三资企业缘何效益下滑
权威部门最近发布的有关北京三资企业的消息说,去年1至9月份,北京工业合资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4.09亿元人民币,与1996年相比,工业合资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31%。
消息反映了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北京工业合资企业总体虽仍呈盈利状态,但效益已大幅下滑。
作为中国汽车行业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的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其生产的“吉普”规模大,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在北京汽车工业中名列首位,在全国同行业中列第五位。然而,自去年以来,北京“吉普”的日子却一直不太好过。1至9月份,产销仅40000辆汽车,实现利润仅5000多万元人民币。而1995年一年公司产销汽车达八万辆,实现利润3.5亿元人民币。
而北京惠尔浦雪花在去年9月更遭灭顶之灾。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美国惠尔浦被迫进行全球战略调整。在此次花费高达3.5亿美元的结构调整中,美国惠尔浦挥刀断腕,果断从北京惠尔浦雪花撤资。美方撤资之后,雪花电器集团陷入财政危机,根本无力将已成熟的“雪花”冰箱样机投入批量生产。
业内人士认为,造成合资企业效益下滑的原因之一是,部分合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如松下彩管是全国较早的一家合资企业,但在近几年,国内的彩管行业又出现了近10家合资企业,其产能大大超过了国内彩色电视机的生产需求。企业竞相削价,使彩管价格出现了大幅下降。而在此形势下,松下29寸和高清晰度的彩管没能上马,致使产品衔接出现断档。
合资企业中方股本金不足,增资发展困难,也令合资企业举步维艰。
此外,在部分合资企业中,合资企业的优势未能发挥,老国有企业的毛病却暴露无遗。如“雪花”与惠尔浦合作伊始,要求惠尔浦雪花整体接收前身“雪花”的1500名员工,虽开工不足,合资企业每月仍要付给每位下岗待业的职工400多元人民币的工资,造成合资公司高报酬、低效率。
日前,有关方面已制定出一些具体措施,以扭转工业合资企业效益下滑的局面。
(摘自《中国资产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