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明天靠谁来养老
文/王安平
徐芳焦
据中国老龄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有6亿中老年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二分之一。去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2亿,并以年均3.2%的速度递增,到2000年这一数字将增至1.36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10%。按维也纳世界老龄问题大会规定的标准,到2000年我国将进入“老龄型”国家。
靠国家、单位养老显然不够。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养老方式,同时也给现代生活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冲击。1992年国家劳动部推行了企事业单位强制性的社会退休养老统筹制度,并规定每一年要为每个职工交纳一定比例的退休养老金,职工个人也要交纳一定比例的退休养老金,这一措施既利国利民也保障了职工老有所养。但从改革的形势、企业改制看,这一养老保险统筹制度实施起来困难相当大,问题也比较多。如由于当前大多数企业效益差,有的没参加统筹,有的虽参加了但统筹金收缴难,有的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的改制后干脆放弃养老统筹,还有的企业在岗职工都拿不到全工资,退休职工领退休金就更难了。另外当前下岗待业职工无法统筹,买断工龄的不再统筹等等问题都给养老统筹工作带来了问题和困难。独生子女夫妇赡养四个老人困难太大。随着本世纪70年代以来出生的独生子女进入婚育期,一对夫妇将面临赡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的问题,这样重的负担独生子女夫妇显然是承担不起的。
明天靠谁来养老、怎么去养老?显然靠国家、靠单位、靠独生子女是不现实的。那么靠谁呢?
投资养老保险莫徘徊。近年来,各种新的养老保险办法不断出台,如人寿保险、社会养老统筹保险等。近年已有许多人肯为自己的明天打算开始投资养老保险了。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作为独生子女的父母在投资创业、日常生活消费的同时还应兼顾安全投资和养老投资,要在年轻时拿出相当一部分资财为自己的明天打算,因为它是未来生活的保障。那么投资什么、多少为宜呢?笔者认为投资人寿保险、社会养老统筹保险及储蓄最为合适,而最理想的比例是拿出收入的10%至20%作为未来的养老之用。
到敬老院去养老是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子女养老的期望明显降低,已逐步相信社会保障和自己的力量来解决养老问题。老龄化的到来也呼唤着养老行业的兴起,家庭养老负担的加重亦呼吁社会养老机构的兴起。如敬老院、养老院、托老所、老人公寓等都是未来老人自费颐养天年的好去处。目前,上海、天津、成都等城市已兴办了许多养老场所,许多有文化的老年夫妇已进入这些养老场所颐养天年。希望这一行业能得到快速发展,给老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照料服务、医疗保健服务、文化娱乐服务等,从而也为独生子女的工作、生活等减轻负担。此外,互敬互爱家庭养老是补充。这种养老形式还需要各种社会养老服务行业的配合。如“老人保姆”、“陪老服务”等等的生活照料、特殊服务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