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节制权力
冯德平
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在对权力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之后,以“人人都有权力欲冲动”为起点,以“对权力必须节制”为终点,写就了一本颇有影响的论著《权力论》。对于起点,我不敢苟同;但对于终点,我却不能不同意。
应该说,《权力论》的起点是唯心的,片面的,至少在党的优秀干部焦裕禄、孔繁森、吴天祥等人的身上就无法印证人人都有的“权力欲冲动”。但不能否认的是,罗素提出的“对权力必须节制”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孔子曰:“政者,正也。”然而面对当时的暴虐政治和横征暴敛的社会现实,他也不得不说“苛政猛于虎也”。针对权力对人性的异化,主张性善论的孔子曾为统治阶级实行“仁政”开出了“修身、齐家、平天下”的贤人治国的药方。而罗素在分析了孔子的主张后却反其道而行之。他认为,无论是儒家的“贤人”论,道家的“无为”论,还是柏拉图的“哲人”思想,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苛政”问题,因为他们都过分强调权力者个人的道德自律。而要对权力进行必要有效的节制,还必须有一个他律,即公众监督和法律约束。换言之,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
只有监督作为一种有效的权力时,才能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原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北京的王宝森、武汉的于志安等人的贪赃枉法行为中,我们无疑已经看到失去监督制约的权力所带来的可怕后果。当他们的丑恶行径被曝光之后,人们于震惊愤恨之余,不禁要问,难道我们各级组织对这些人的所作所为没有任何监督吗?难道非要等到他们已经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几百万、几千万、甚至几十亿的损失之后,才有所醒悟,才进行“亡羊补牢”式的处理吗?应该看到,在改革开放中,一些地方和部门借口发展经济,削弱了监督约束机制,淡化了党的政治领导作用,甚至出现“党不管党”的权力失控局面。如此下去,很难保证今后不会再出现“张宝森”、“李志安”之类。从中也不难看出,缺乏和削弱监督机制不行,对于执政党来说,监督权力,制约权力,是赢得民心、永不变色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