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商业谣言:无形的杀手
文/李耕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谣言是一种颇具杀伤力的无形武器。近一时期,带有商战性质的经济谣言已经被许多企业秘密地启用,它们以不正当的手法达到战胜竞争对手的目的,请看形形色色的事件吧。
空穴谣言:悄悄进行的“神经战”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在同一市场经营同一商品,竞争是面对面的。有的企业家人格低下,当靠光明正大的交锋占不了上风时便采用暗器伤人。西北某城市有两家很大的啤酒厂,原先的销售量一直是平分秋色、难分上下,可是其中一家产品突然出现了大量滞销积压,因为社会上传出很离奇的消息,说是这家啤酒厂的发酵池里发现了一具死尸,而且此人已失踪一年多时间。不言而喻,这意味着相当长时间里该厂生产的啤酒质量就有了可疑之处。本来两种牌子的啤酒在市场上是并驾齐驱、难分高低,有了这一新闻,不少人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于是便纷纷选购另一家的啤酒。这家遭受谣言之灾的啤酒厂干群怒火中烧,但是又无从发作。因为尽管他们认为是有人故意造谣捣鬼,可是却拿不出具体的证据。
山东某大城市是外地两家火腿肠厂家争夺的地盘,起初两家火腿肠厂在这座大城市的名气差不多,各得一半市场。但是没多久形势就发生了剧变,街头巷尾议论纷纷,说是从生产地传来了可怕的消息,其中一家火腿肠厂家是与当地火葬厂联营的。好家伙,这还了得!人们不敢再买这家晦气厂家的产品了。事实上,食品行业在任何情况下也不会与殡葬行业合作联营,火葬厂属于民政部门专营的特种行业,政策性极强,是不可能跻身其它经济领域的。显然,这一联营谣言是利用了人们的联想心理,手段很卑劣,但收效却很大。
促销谣言:创造市场的“魔术战”
用谣言刺激消费者来达到促销目的,这种手法在相当多的地区时常出现。苏北某县一家针织厂因市场预测失误,盲目生产了一大批红色针织内衣,投放市场后销路很不理想,资金一下积压30多万元,企业面临破产的危险。“聪明”的厂长这时想出一条“妙计”:在社会上散布谣言,就说老天要降祸于人间,只要穿上红色的内衣就可以免受灾难。于是让纺织女工们到街头巷尾散布谣言,结果没出3天,全县城乡便议论纷纷,谣言四起,紧接着就形成了抢购抢穿红色内衣的风潮。不几日,订购红内衣的订单纷纷飞来,半月时间,不仅库存的红色内衣销售一空,而且厂里加班加点生产仍然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有一家商店年初从广东进了一批白糖,可是本地白糖市场不景气,销量不大。这家商店因此积压资金近20万元不能周转。怎么办?该店经理让职工在社会上散布国家将上调白糖价格的假信息,于是一个白糖要涨价的商业谣言迅速传遍全城。消费者不明真相,不管家里需要不需要,都争相到商店抢购白糖。该商店积压的白糖几天内便销售一空,商店经理喜笑颜开。
侵权谣言:抢夺利益的“赤膊战”
商场如战场,经济竞争到一定程度,有人就会赤膊上阵,要刺刀见红地拼杀了。某地一家机械企业经过一个多月的公关活动谈妥一个合资项目,并已口头达成协议,然而,左等右等不见外商的影子。耐人寻味的是,一个月后原先准备来机械企业投资的外商,却成了本地另一家电子企业的合作伙伴。原来,那一家电子企业提前派人找到这位外商,造谣说那家机械企业经理素质不高,并且受过司法部门处理,产品质量也不行,职工人心不稳纷纷准备外调,与他们合资效益必定不好。外商初来此地对真实情况不了解竟听信了谣言,打消了与机械企业合资的念头,电子企业见有机可乘,便在外商面前把自己的企业大吹一番,又亮出许多优惠条件,终于使外商进了他们的圈套。
据报载,某市有甲、乙两个饮料厂,一个时期以来,甲厂因管理有方,大搞技术革新,不断开发新产品,使得产品销路很好;而乙厂管理松散,不重视技术投入,产品几年来没有改进,市场占有率直线下降。乙厂厂长眼红了,命令部下打印了大量诽谤甲厂产品质量的匿名传单,让推销人员在消费者中大量散发。一时间,甲厂产品在市场上开始受到消费者的冷落,而乙厂产品却乘机夺回市场。
互攻谣言:竞争双方的“毁灭战”
互攻谣言在近年来的商战中也开始露头。吉林某地一度因猪肉检查出病菌,人人都觉得市面上猪肉不保险,都不敢买,使得猪肉生意一落千丈。一时间家家大吃鸡蛋,鸡蛋行情一路看好。猪肉商贩感到忍无可忍,随后便抛出报复的“炸弹”,说本市养鸡场的饲料有病毒,导致鸡蛋也含有病毒。猪肉商贩指望因此能挽回市场颓势。这一回马枪并不奏效,人们并没有回过头去买猪肉,而是猪肉、鸡蛋都不买了。造谣损人却未能利己,而是两败俱伤,令主管商业的地方领导很是恼火和头疼。
这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案例使人们清醒地看到,商业谣言是以恶意、虚假的信息蒙骗公众、踩着别人的肩膀抢夺利益的违法行为,商业谣言的孽生给社会经济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不仅严重侵犯了许多企业的合法利益,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权益,也极大地扰乱了市场秩序。令人高兴的是,国家颁布实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已为打击商业谣言提供了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信誉”。经济界权威人士呼吁,那些受商业谣言侵害或蒙骗上当的企业和个人,应该理直气壮地拿起法律这柄利剑,保护自身利益,惩治商业谣言制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