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名利
孔明
我觉得,名利是一对难兄难弟,谁也离不开谁。不论是谁,只要胆敢来到人世间,就得受名利的熏陶、左右和束缚。
我得坦白,我好爱名声。回村要人说我是好娃,回校要老师说我是好学生,为此我学会了夹着尾巴做人。我尽量了解善,做到从善如流;尽量了解恶,把恶躲得远远的。看见人家地里的西红柿那么鲜艳,就背过脸去,生怕自己经受不了诱惑。拾到一支钢笔,高高举在手里,迫不及待地去交公,只怕谁误以为我偷的。瓜前李下,能绕了道走,绝不走捷径。我把名声看得比吃饭还重。
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没有什么特别处。村里似乎人人都这样。人们小心谨慎地行事,只怕惹人说闲话。村里有不成文的规矩,没人敢反其道而行之。男女不约会,女儿全嫁出村,外出工作不改乡音,见面要问“吃咧么”、“喝咧么”,等等。在我的记忆里,村里除了小吵小闹,永远相安无事。正是低标准的年月,人疑你做贼,也不会疑你乱搞男女关系。乡规民俗使每个人的脑子里都多少有点儿经验主义。
村里的名誉观对我影响至大。成人后到了城里,名声如幽灵般一直拂之不去。自以为有事业心,说白了,是名利思想在作怪。终年被名利包围着,没有名利心,那才真怪了。也在嘴上“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骨子里呢?人人心里想要的,我真的不想要吗?为了奖金,一直拼命地工作;为了职称,熬夜复习外语;为了房子,不知道在心里把同事按资历职位排过多少回名次。说心里话,身外之物并非放之不下,实在是有一个念头揪住了心灵:“人们会怎么看,怎么想呢?”
名利的土壤太肥沃,所以滋生了那么多红得发紫、名声显赫的人。巩俐做广告,报酬一百万,不就因为有名吗?名得利至,一点儿不假。虽然古有明训:“人怕出名猪怕壮”,但有多少人不真正追名逐利呢,曾经提倡无名英雄,到头来呢?你不出名,谁知你是无名英雄?
有无只要名不要利的呢?有!有无只有名无有利的呢?无!名有名声、名位、名望,利也不专指钱财物品。沽名钓誉,沽的是好名,钓的是大誉,这一沽一钓,已有其利在。所以名利名利,名利相随,只言名,不言利,照样名利双收。用一种不太恰当却值得玩味的说法可以为名利盖棺定论:名是利的投资,利是名的奖金。比如儿时的我爱听老师表扬,表面上为了名,实际上也得了利:让老师器重自己,这不是一本万利吗?
有了名利心,人就不高尚了吗?我的意见:不要一概而论。名利熏心,为了名利不要人格,甚至厚颜无耻,当然不可取。但没有名利心的人照样令我们惧怕。人世间倘人人视名利如粪土,那还有什么值得我们留恋的呢?名利不足惜,就可以为所欲为,无所顾忌,果如那样,小人就会当道,小偷就会明火执杖,强奸犯会拍着胸脯质问世人:“我是强奸犯,又怎么样?”学生会不稀罕一纸奖状,荣誉证也变得一钱不值。人人都为自己着想,都不为自己着想,因为他们只知道想什么就干什么,而不会去顾忌后果。
名利太好了,谁也不敢丢掉。人一呱呱坠地,就如鸟儿留声一样,寓言了自己今生今世,将不得不为名利活着。做的是芸芸众生中一分子,图的也不过小名小利而已。名利不大,才不会为名利所累。在有限的一生中,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多少有些名利,也是好的。但有一点绝不含糊:取之有道,名正言顺。有一则古话值得玩味:孔子有位得意门生外出,发现一人落水,就奋不顾身跳进了水里。被救的人出于感恩,要送一头牛,孔子的学生欣然接受了。孔子听说了这件事,颔首赞许。这件事似乎与名利风马牛不相及,但越思越想越能让我们加深理解什么是名,什么是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