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一脉书香
张城蓉
认识李老师已经很久了,知道他好写诗词,且积句成箧。但我是一个不懂平仄押韵的外行,对李老师半生心血之追求也仅如观高山积雪。
十多年后,疾病缠身、际遇坎坷的李老师喜事连连。买了新房,得了乖孙子,即将出诗词集。当我坐在他那并不豪华、只是简单铺了地面,但书香四溢的新家里,欣赏着四壁的书画,满柜的书籍及李老师和文朋诗友们往来的书信、文章及新书,听李老师侃侃而谈诗文书画时,仿佛整个人都被文化所浸濡,一语一行都沾上了文化艺术的气味和芬芳。
在这样一个追求知识学问的家庭里,你看到的不是装潢的美而是文化的美,你感到的不是主人的财富而是主人的内涵。在这种书香墨语的浸濡之下,李老师的两个儿子都次第成才。一个学文,本科毕业,一个学工,研究生毕业,且都事业兴旺,又纯真孝顺,成为夫妻俩晚年最大的骄傲和慰藉。
新年刚过,欣慰李老师半生心血已凝聚成书,便立刻登门求赠。捧着油墨新干的《白云堂诗词稿》,连夜拜读,竟也慢慢读了进去,并能看出文句的精疏与思路的畅滞。欣赏之余,我更多地是领悟到一个生命在一程又一程的转角处所留下的痕迹及赞美,叹息与欢喜。
我无法知道这些感叹之声是会激起回音还是悄无声息散于风中,我只是感慨在这世间,有多少像李老师这样的人仍在艰韧顽强地跋涉于文化艺术的寂寞长路,他们甘于清贫,甘于淡泊,唯有不灭的理想支撑他们前行。
至于在行程的每一站,是采摘了一路的鲜花还是找到了金子,或是衣衫褴褛而所获不丰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在人类向文明迈进的漫漫长路上,他们也留下了足迹。而且,他们皓首穷径、追逐理想的精神之光即使不能照亮众人,也能照亮子孙。
在李老师那春意漾漾的新家里,一个小脸光滑白嫩的凝脂,嗓音清脆细嫩如歌唱的小家伙,不但会背好多首唐诗宋词,而且还会爬上桌子,取下爷爷写的书,一本正经地倒拿着,嘴里叽哩咕噜地念念有词。问他念什么?他说:“我在念诗”。一脉书香,就这样自然而然地燃到了第三代。
曾官至清朝钦差大臣、大学士的曾国藩曾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他以阅历风霜的眼力指出:耕读孝友之家,可以绵延五代、十代而不破败,而“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鲜矣。”
这真是振聋发聩之论。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上一代的生活方式、处世为人,总会或多或少从儿孙们身上折射回来。相信正直做人、不懈追求与奋斗才是人生真谛的人们,用自己的行为影响和昭示后代继续奋斗,而整日忙于官场应酬,明争暗斗,无暇也不愿昭示子女奋斗不息的人,却只能借助于自己的名利网为后代谋一个混饭的差事,庸庸碌碌以终天年。无数名门望族的金陵春梦,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我看过好几封李老师的小儿子写给父母的家书。这个现高薪就职于深圳某高科技公司的年轻高级工程师,封封家书细致绵长,温暖感人。他在信中细细描写他与妻子及同事朋友假日到海滨聚餐、游泳的景况,沙滩阳光与落日余晖的美好,还有自己科研进程中的成功与失败,人际间的冲突与故事,热情歌颂父母深恩,殷殷劝解父母安享幸福晚年,一颗赤子之心跃然纸上。
作为又一代年轻有为的知识分子,虽然身处特区那样一种浓厚的商业氛围,但他却深深理解父亲对文学的执著追求,主动出资帮父亲圆了出书梦。他在信中充满感情地对父母说:“是爱和亲情把我们一家人连在一起,是爱照亮了我们的心灵。”
看到这样暖如春风的话语,我在感动之余不禁想到,许许多多像李老师这样的文化跋涉者,用毕生心血凝结的并不仅是一本书,而是一柱悠远的祝福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