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07月07日
头版
01

王香梅认为:芸芸众生能当“大老板”的终究是少数人,而当个像我这样的“小老板”,则是大多数下岗职工通过艰辛努力有可能实现的梦。请看——

王香菊三探商海

年届不惑的王香梅是西安探矿机械厂几年前下岗的一名女职工,可如今则让人刮目相看,成了一名让人羡慕的“小老板”,并且住上了厂里集资新建的两室一厅的单元房,她的服装加工店还雇了人,红红火火。了解情况的人知道,她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靠一股不屈不挠的精神,历经艰辛而闯出来的。

1994年初,在工厂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中,王香梅下了岗。在厂里15年中,她当过炊事员、汽车装璜缝纫工、汽修工和小食品车间的工人。她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曾获得过“新长征突击手”和“先进生产者”称号,然而下岗的命运还是毫不留情地降临到她的头上。

王香梅知道单位和领导鼓励下岗职工自谋出路,但她几次走到“海边”又踌躇起来。在家中百无聊赖地闷了半年后,她再也坐不住了:像这样坐吃山空,不如下狠心去试、去闯!她听说哥哥、嫂子在海南的单位要办美容培训班,便把年幼的女儿留给了丈夫,只身一人去了海南,一边学美容,一边在美容店打工。由于丈夫不支持,孩子无人照看,加之在此期间父母相继去世等一连串的不顺心事,使王香梅的第一次创业半途而废。

在沉重的打击面前,王香梅仍不死心。出远门闯出路困难大,那就在近处干。她在本厂家属院附近租了门面房,在亲朋好友的热情帮助下,筹集了一万多元,做起了经销服装的小生意。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主观自信地一下子进了四五千元的服装,结果进价高、款式不对路,货全砸在手里,半年下来赔了好几千。第二次“下海”又碰了一鼻子灰。

两次闯荡,两次受挫,并没有使少言寡语的王香梅退缩。通过思考,他对商海有了理性认识,熟悉了点“水性”:经商得了解市场行情,进货要适销对路,讲究实际,同时还要结合自身情况,发挥个人潜能。她静下心来细细琢磨后,有了新主意:不如利用自己的缝纫技术,再看看服装裁剪书,学着做服装。这样既可自做自卖,少被别人剥一次皮,又可满足顾客上门量体裁衣做服装的需求。主意一定,她又东借西凑了万把块钱,转移“阵地”,在西安小寨东路服装市场租了间14平方米的门面房,购回了缝纫机、锁边机和毛衣编织机等,干起了加工服装和编织毛衣的营生。这一回她总算走对了路,三年下来,不仅把以前赔进去的钱挣了回来,而且归还了大部分借款,扩大了经营范围。

当厂工会的干部和有的下岗职工问她有什么经营之道时,她说:“也没啥新鲜的,更没有什么秘密,也就是人们熟知的价格低、交活快、质量好、式样新这些老套套。不过要真正做到不那么容易,就得多辛苦,多流汗。头一两年,我夜里12点以前没睡过觉,一天干十二三个小时,吃饭也没钟点,胡凑合。现在登门的大都是我的‘回头客’”。

她1979年参加工作,如今已成为有较稳定收入的个体经营者。王香梅认为,经过工厂磨炼的人,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事业感,只要选准自己的位置,在市场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坐标,去闯去搏,总会找到出路的。

(田建国 黄振山)23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