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拓宽就业渠道 建立服务中心
我省29万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
本报讯 我省再就业工程自1995年下半年启动以来,经过全省各有关部门积极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据统计,截至今年一季度,全省共安置失业下岗职工29万人次。尤其是去年全省共分流下岗职工14.61万人,其中企业分流安置7.12万人,社会分流安置7.49万人,对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几年,我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逐年增加,1996年底为22万多人,1997年底增加到38万多人,今年一季度增至40多万人。对此,已引起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去年省委、省政府先后多次召开常委会和常务会,研究再就业工作,通过了《陕西省再就业工程实施方案》,即发全省各地执行,并成立了企业兼并破产与职工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和全省解困与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与此同时,各地再就业服务中心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西安、宝鸡、咸阳、渭南四个试点城市以及不少行业和大中型企业,都建立了再就业服务中心。已纳入1997年度全国企业兼并破产计划的88户企业,也建立了再就业服务中心或类似机构,有2.14万名下岗职工已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实行托管,从而使再就业工作逐步向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我省不少企业还在拓宽就业渠道和增加就业岗位上下功夫。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实行“退二进三”或“退二进一”,大力发展三产和一产安置下岗职工,一些地方的企业鼓励下岗职工到农村养猪、种菜,在农产品开发中实现了再就业。地处咸阳的陕毛一厂等单位,已向苏丹、新加坡、以色列等国输出下岗职工300多名。铜川市劳动部门狠抓转业转岗培训,先后拿出30万元就业培训费和80万元生产自救费,重点支持铜川矿务局对下岗职工进行转业转岗培训,积极配合煤炭企业搞多种经营,先后使1.5万多名下岗职工受到培训,其中1.4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去年渭南市通过转业培训后实现再就业的下岗职工达9000多人。
我省还把解困和再就业工作结合起来,稳定了下岗职工的情绪。省上从1996年开始建立帮困制度,先后两次以省政府名义发文,确定帮困资金的来源和一系列具体政策,使全省帮困工作的资金来源落到了实处。1996年,对全省5万户特困职工发放卡片,持卡职工可按月领到相当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一半的救济金;1997年增加到7万户;今年全省发卡职工仍有7万户,但对其中的1万户将把救济标准提高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水平。近几年,省上还不断加大帮困力度。从1995年到今年一季度,全省共筹集发放帮困资金近2亿元,先后救助困难职工达30多万人次。同时,按照“银行贷款、财政贴息、行业调剂”的政策规定,共为困难企业的180.3万名职工发放工资性贷款3.6亿多元。本报记者 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