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临潼农民首创下岗村,经新闻媒介报导后,前来咨询者络绎不绝,而两个多月后的今天,留在下岗村搞开发的下岗职工却寥寥无几,人们不禁要问——
下岗村缘何受冷落?
两个多月前,临潼区零口镇南韦村计划创建一座下岗职工就业村,村上为此做了大量精心细致的准备工作。他们绘制出种植区、养殖区、工业区、度假区在全村的平面位置图,打印了上千份材料,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消息传出后,省内各新闻媒介纷至沓来,争相报道这一在国内尚属首例的创举。随即,便有百余名下岗职工前来察看咨询,村干部接待来人,介绍情况,忙得不亦乐乎,当时的确是热闹了一番。
7月23日,记者来到南韦村,本想采访已在这里创业的下岗职工,没想到实际情况却大大出乎预料。接待记者的南韦村支部书记高桂贤心情沉重地说:“我们准备了这么长时间,先后有一百多人来村里咨询,可至今没有一个人留下来,现在连前来咨询的人也逐渐少了。”这位快人快语的村干部甚至流露出拒绝采访的意思,在记者的再三追问下,她才述说起有关创建下岗村的前前后后。
南韦村地处临潼区东部,人口1450人,耕地面积2300亩,是远近闻名的废旧塑料回收加工基地,村民从事这一行业已有二十多年时间,部分村民由此迈上了致富路。村里也修通了公路,改善了办学条件,改造了低压线路,电话线也接进了村里,自来水直通各户。但该村废旧塑料的回收加工一直停滞于初级阶段,仅以半成品运销外地。为了提高塑料制品的深加工,村上决定利用下岗职工中的优秀人才兴办企业,另外还有扩大本村养殖规模、培育优良农产品品种、走科技兴农之路诸方面的考虑,于是,村里正式决定创建下岗村,这样既可以带动本地经济发展,又可促进再就业工程实施,为国家分忧。随后,村里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规定来村就业的下岗职工享受本村村民所享受的一切合法权益,土地每亩年租金240元左右,村里为下岗职工提供临时住所,村上保证“四通一平”,帮助办理各种手续等等。
南韦村的初衷是好的,政策也不可谓不优惠。那么,为什么这件利国利民的好事现在却“冷场”了,以至让村干部感到“寒心”呢?
人们也许要将这归咎于一种流行的说法:下岗职工再就业观念没转变。但如果换另一种思路,问题的症结恐怕并非这么简单。试想,在生存的严肃课题面前,实实在在地找到一份赖以生存的工作,要比抽象的观念更重要。下岗村能吸引百余名下岗职工前来,至少说明这些人有来农村创业的动机,他们当中绝大部分人离去后再没有回音,大概另有实际的困难。
记者在就此问题与村干部交流过程中了解到,几名从交大毕业的青年职工来下岗村考察,初步商定在这里养蛇,临走时说他们贷到款后再来,最后由于款未贷到而落空。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典型事例,村干部在谈话时多次提到,资金的匮乏是制约下岗职工来下岗村就业的最大因素。因为他们要离开熟悉的城市生活来到农村,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居住吃饭等问题,还要投资选项目,一切都要从花钱开始。他们下岗后,本就失去了生活来源,要再拿出几千上万块钱并非易事。何况投资农业开发,见效慢,受自然灾害影响大,他们即使有少量积蓄,也不得不慎重考虑这笔钱投入后的风险。
另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下岗村从创建至今已有数月,尽管有不少下岗职工前来考察,但迄今没有一家企业或政府部门组织下岗职工集体前来,来的人皆处于一种独身闯天下的境地。一方面南韦村已提供了相当优惠的条件,另一方面下岗职工本身存在着实际的困难,比如资金、技术等等。再就业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就需要有更多的力量加入其间,尤其是政府部门,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企业更不应置下岗职工于不顾,如果有关各方力量携起手来,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制定出一些具体的扶持政策,如在农村安家搞开发的,给一部分安家费或启动资金,或者协调金融系统,从贷款方面给予倾斜,那么,下岗村的今天也许是另一番景象。
采访快结束时,南韦村村委会主任刘甲祥态度坚决地说,哪怕只有一个人来,他们也要将下岗村办下去。他告诉记者,现在仅有4名下岗职工初步商定来下岗村,其中两人今天(23日)就到,他们会妥善安置好这两个人的生活。第二天,记者打电话询问,证实这两人已到南韦村,正准备盖房子,将要搞蜗牛养殖。
下岗村终于留下了第一批创业者。但愿有关部门能拿出更加贴近下岗职工需求的扶持政策来,给他们以切实的帮助,使更多的下岗职工能迈出这一步,在农村广阔天地里重新找到自己的人生座标。 本报记者朱碧波实习生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