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下岗,意味着人生新转机
——西安诚信钟点服务部张涤清自述
我叫张涤清,是西安市燃料公司的一名下岗职工。去年三月我得病住进了医院,等我重新回到单位上班时,面对的却是下岗。我在单位工作了二十几年,突然离开自己心爱的工作岗位,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我认真地重新审视自己后觉得,我拥有大专文凭,中级职称,要说出去打工也并不难,但这不是我最佳选择。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生活空间”节目中报道一个钟点工的故事,于是深受启发。我想现在的下岗职工多是文革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中间许多人都没有文凭,也没有什么技术,年龄偏大,择业面很窄,但他们勤劳朴实,有责任心,珍惜工作机会,尤其是下岗女工,家务劳动对他们来说是轻车熟路,也容易取得用户的信任,为稳妥起见,我立即开始着手市场调查。
经过数天的奔波,我几乎跑遍了西安的每一条街巷,虽然晒黑了,也瘦了,但终于摸清了西安共有多少个中介服务部,有几家钟点工公司,钟点工市场的前景怎么样以及哪些家庭需要钟点工等等。同时我还了解到,1995年5月国家劳动部文件规定了家庭服务员——钟点工为一种新兴技术工种,已纳入了国家职业技术鉴定序列,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来临,家务劳动社会化的呼声一年比一年急切,社区服务需求量很大。这是一种商机,面对偌大的西安只有一家钟点工服务部的现状,我感到真是天赐良机!在省总工会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去年10月我的“诚信下岗职工钟点服务部”终于开业了。
服务部刚刚启动,就面临一连串的问题,资金缺乏,信息不畅,无有问津。大家并不知道我这里有个钟点工服务部,我不能守株待兔,必须走出去宣传自己。我骑上自行车又开始了东奔西走,但收效却不是很大。我想了想,干脆把服务部的服务宗旨、内容、收费情况、服务形式等印成宣传单,一条街一个单位地贴到南郊一些居民点。几天下来,我还是累得难以支撑。有一天发现有个大学生给我家派送“海飞丝”试用品,我豁然开朗,感到这种形式不错,于是立刻组织了部分大学生替我挨家挨户的派送传单,每张三分钱,学生非常乐意干。我办公室电话的铃声终于响起来了……我满口答应着约定了见面时间。
我的第一位钟点工叫叶玉萍,是兴平窗纱厂的下岗职工。我把叶玉萍介绍到中行一位职员家里做午餐,勤劳开朗的她干得非常好。按照我们的规定,我们定期要与用人家庭联系,进行回访。在回访中,用人家庭对叶玉萍赞不绝口。叶玉萍的出色业绩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各新闻媒体争相报道,一时间传为美谈,这也给“诚信钟点工服务部”做了点广告,越来越多的下岗职工来到了这里。自开办以来,已有600多人在诚信服务部登记,我们为200多人找到工作,其中100多人在做钟点工。
作为一个中介服务机构,我深知信誉是它生存于市场的根本。因此,我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管理细则和工作制度。既对用工家庭负责,也对下岗职工负责,服务部创办至今,无论是钟点工还是用工家庭,没有发生过任何劳动争议或投诉。为了便于联系分散在不同住地的钟点工,我们按照钟点工居住的区域,把每一个钟点工的情况做成卡片,插在所居住的区域档案内,可随时进行查阅、安排。
南郊干休所有位老大爷,老伴突然去世。他感到非常孤独,生活也需要照顾,于是便求助于我们“诚信”。我曾先后给他安排了三个不错的钟点工,可他都觉得不满意。为了摸清情况,我利用晚上休息时间,登门跑到老人的家。老人见我去了,非常激动,亲自去到地窖,拿出珍藏的许多好吃的东西招待我。通过谈心,我了解到老人是想找一个男青年,以便照顾起居,我终于给他找到了一位合适的钟点工。
现在我每天忙得不亦乐乎,要接待一个个来访者,耐心地回答每一个问题,不厌其烦地为顾客安排一次又一次见面,直到双方满意为止。我还时不时地接到用人单位打来的感谢电话,并不停地有原来的顾客前来问候。所以,只要是上班时间,服务部里总是人来人往,热热闹闹,那些认识的、不认识的下岗职工在这里交流彼此的情况,诉说各自的苦恼,既沟通了感情,又获取了信息。因此,下岗职工都亲切地称我们“诚信”是“钟点工之家”。
下岗并不可怕,它对更多的人来说可能是一次转机。当有些人还在等待、观望、彷徨的时候,叶玉萍等下岗职工已经用自己的行动昭示着自己的价值。我也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对下岗职工的一腔热忱,不仅自己实现了再就业,我的“诚信钟点工服务部”也在帮助其他的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