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艰难过后是坦途
——富县粮食系统下岗职工创业的故事
“粮贸饭庄”女老板
已步入不惑之年的李智敏,看上去端庄大方,俨然一副老板的气魄。可谁能想到,7年前,当她刚从富县基层粮站调到县粮食综合公司时,就成为企业第一批下岗人员。那时的窘迫和不安,她今天回想起仍历历在目。
经过一番考察,她选择了经营服装。起步难,这是李智敏最深切的感受。揣着东凑西借来的四千元钱,跟着服装商贩,她走进了西安康复路批发市场。这里服装琳琅满目,该进啥货好呢?她只好尾随着别人,采购了两大包。回到县城后,有的卖得快,有的却几个月也售不出去。第一个月结帐时,她掐指头一算,没有赚到多少钱,好在并未亏本。后来,她虚心向服装商学习,把握好进货渠道,识别真假优劣,注意季节市场行情,冒酷暑迎严寒赶集会、闯市场,一年下来,已锻练成服装商贩中的佼佼者。3年后的1994年底,她的手头已有一万多元,成功的喜悦涌上了心头。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95年初,一场大火烧光了李智敏的全部家产。当时的惨境是吃饭没有灶具,睡觉没有被褥,换洗没有衣服,下岗3年辛辛苦苦赚的一万两千元积蓄也付之一炬。李智敏又一次陷入困惑之中。此时几乎一蹶不振的李智敏得到了粮食系统全体职工无私的捐赠。李智敏擦干了眼泪,把组织和同伴们帮助自己重建起一个普通家庭的爱和关怀,化作拼搏的激情,而且在此后的两次选择中,始终把自己与粮食企业紧紧连在一起。
随着富县肉鸡产业的发展,县内面临着鸡药门店少、养鸡户买药困难的窘境。李智敏了解到这一信息后,于1996年改服装生意为经营兽药,既解决了养鸡户的燃眉之急,又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年获利一万余元。
市场就像夏天的天气一样,说变就变。1997年8月,李智敏不得不转兽药门市为“粮贸饭庄”,雇佣了3名工人,搞起了餐饮服务。总结几年来的经营经验,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她坚持质量上乘,服务周到,价格合理,环境优雅,一时宾客盈门,生意红红火火。基层粮站的许多人到县城办事,总忘不了光顾为粮食人服务的粮贸饭庄。在一次次创业的跌宕中,李智敏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
“浣纱美容”两姐妹
与李智敏相此,安爱萍和解金焕是幸运的。她们一个是县城关粮站的会计员,一个是出纳员,俩人是非常要好的姐妹。至今年初,俩人仍与下岗无缘。但与李智敏的收入相比,她们的薪金实在太少了。
1993年,颇有心计的安爱萍曾请假到西安紫罗兰高级美容美发学校学习了40天。此后,她一有闲暇,就给周围的同伴和亲朋好友美容,不觉得几年过去,练就了一手娴熟精湛的技艺。
今年4月10日,投资两万元的“浣纱美容中心”在县沙梁街挂起了牌子,以美容为本,兼售护发化妆品。安爱萍终于可以自由自在、得心应手地为每一位顾客留驻青春和美丽,解金焕则小心翼翼地递上不同品牌的肤品液,唯恐有个差错。3个月过去了,在不足两万人口、已有五、六家美容中心的县城里,“浣纱美容中心”拥有着自己的一批“上帝”,安爱萍和解金焕月纯收人也都在七、八百以上。
“白吉饼商”
在下岗浪潮中,男人并不比女人幸运,他们的五味人生更是难以言状。县粮食系统老职工后代马富昌,而立得不走下企业岗位,走向市场自创条件再就业。
马富昌选的项目是做烤饼生意,地址在沙梁中学附近,承租的一间门面房上醒目地挂着“白吉饼”招牌。去年元月,他贷款三千元,东奔西跑筹措一万余元,购置了一台电饼铛、一台和面机、一台压面机、—辆人力三轮车,与妻子开始经营烤饼买卖。靠着强壮的身体、灵活的经营方法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他的生意比预想的要好得多,当年底就收回了投资。拮据多年的马富昌,今年的春节是在潇洒和欢乐中度过的。
伴随着春天的脚步,马富昌新一年的理想是再吃苦些,力争赚上两万元,以拓展经营范围。眼看半年多过去了,理想不但要落空,而且收入一月比一月下降。马富昌疑惑不解。今年生意难做了,小本生意微中取利更是难做。马富昌喟叹着不知该怨命运,还是该再研究研究市场。
采访完马富昌,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的电闪雷鸣和暴雨终于停下,天空仍下着零星小雨。马富昌又开始蹬上三轮车,在泥泞的街道上吆喝着:“饼子、饼子……”祝愿他一路走好,走过艰难,就是走向成功。 (罗万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