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寒山寺诗碑的变迁
□文/流沙江
被人们千古传诵的唐代诗人张继所作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古诗的刻碑,竖于寒山寺内。寺因有诗碑而名传海内外,诗碑借寺的悠久历史更加广为流传。寒山寺游人络绎不绝,中外游客以听钟声、朝拜和合二仙慕名而来,更加以一睹《枫桥夜泊》诗碑为快者。寒山寺,原名为妙利首明塔院,在苏州(古称姑苏,为春秋吴国国都)城西五公里的枫桥镇,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南朝梁代天监年间,唐代贞观年间高僧寒山子在此当主持,后改为寒山寺。相传,寒山、食得两位高僧在此修炼,他俩即传说中“和合二仙”的原型。历代名人如韦应物、岳飞、陆游、唐伯虎、文征明、康有为等先后到此,曾留下了不少题咏,镌刻在寺内碑廊,其中尤以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最负盛名。《枫桥夜泊》这首古诗,曾多次刻碑,但保留下来的也只有本世纪五十年代的最后一块。《枫桥夜泊》诗碑最早的刻石,据查是北宋时期宰相王圭所立,宋代周遵循所著《豹隐纪谈》记载:“王郇公居吴村时,书张继诗《枫桥夜泊》刻石……相吟至今。”可惜,寒寺遭火焚,诗碑久已佚之无迹,明代嘉靖年间,“吴中四才子”之一,画家文征明在重修寒山寺时,手书《枫桥夜泊》诗刻石立于寒山寺内。这是《枫桥夜泊》诗的第二次刻石。这块诗碑在明朝末年,寒山寺碑廊中被毁掉。如今在寒山寺碑廊中壁上镶嵌仅存的“啼”、“姑”、“苏”几个字的残碑,是后来重修寒山寺时搜寻到的文征明书碑的残片。《枫桥夜泊》的第三次碑刻,是晚清的俞樾在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5年),应江苏巡抚陈夔龙之约而书写刻石的,成书于俞樾谢世前。俞樾的手稿为行书,苍劲有力,刻石后立于寺内碑亭。在诗碑背面刻有俞樾的一段题记,对张继诗进行了考证:“唐张继《枫桥夜泊》诗,脍炙人口,惟“江枫渔火”四字颇有可疑。宋代龚明之《中吴纪闻》中记载为“江村渔火”……因作七绝一首附刻于此,以告读者:“郇公阳书刻碑久无存,待换残碑不可扪,幸有《中吴纪闻》在,千金字是“江村”俞樾这块珍贵资料的诗刻,在抗日战争中失落了,这里还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哩。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从杭州湾登陆,一举占领了杭州,姑苏城危在旦夕,祖国瑰宝《枫桥夜泊》诗碑有被侵略者掳走的危险,怎么保护这块诗碑?苏州民间艺人在思考着,商讨着,有人提出将真碑埋藏起来,再刻一块假碑立在原处,以躲避侵略者那贪婪的目光。在苏州局势一派混乱的情况下,艺人钱荣初把生命置之度外,自告奋勇承担了刻碑任务。为此,他顾不得吃饭,顾不得睡觉,夜以继日的刻呀,刻呀!终于在苏州失陷前刻成了诗碑,大家急忙将假碑立在真碑原处,将真碑埋藏起来,很快离开了苏州城,到乡下避难去了。这块假碑,应该说是第四块《枫桥夜泊》刻碑,就是这块假碑,也没有能逃脱侵略者的魔爪。在苏州城陷落后,果然被他们掠走了。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后,埋藏真碑的人走散了,真碑下落不明。俞樾书写的诗碑从此也就消失了。到了1947年,由于真碑一直没有找到,假碑也被敌人给掠夺走了。寒山寺没有张继的诗碑,是一个最大的遗憾,于是,吴大澄之孙画家吴湖帆便出面邀请国史馆书法家张溥泉老先生书写《枫桥夜泊》诗,以备刻石。当年十二月张溥泉先生临终前一天,挥毫草书此诗,并题跋云:“余夙慕寒山寺胜迹,颇多年往来吴门,迄未一游。湖帆先生以余名与唐代题《枫桥夜泊》诗作者相同(张溥泉先生又名张继),嘱书以刻石。惟余名实恒文之义,非袭诗人也,张溥泉先生作古后,吴湖帆意外地收到了他的遗墨,甚为珍贵,特邀刻碑名匠黄怀觉刻成诗碑,立于寒山寺一碑亭中,这就是《枫桥夜泊》诗的第五块刻石,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最后一块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