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漫议错别字
陈德宝
中国的汉字真奇妙,稍不留意,便会出错,轻者令人啼笑皆非,重者酿成政治事件。
笔者作为文字工作者,对文字的纯洁性——这里单指正确地使用汉字——直持捍卫态度。写了稿子,总是看来看去,除了文理上的修改润色,主要是寻觅消灭错别字。尽管细心又细心,可仍然常有写错字或修改、校阅中盯不住的地方。前几年我出过一本散文集,出书前就在心里发誓,此书我一定要亲自校对,不让出现错别字。为此,我一口气校了五遍才放行付印。谁知新书一拿到手,顺便翻了几页就发现了好几个错别字。譬如将“人”误作“人”,将“栽”误作“裁”。当时我气得恨不能打自己几个耳光。如果100元可去掉一个错别字,那么我即是再穷也会勒紧裤带慨然出血。可惜书已印好,错已铸成,一切错处只能留作深深的遗憾。
前些日子参加了一次省上的报纸副刊好稿评比会议。名报的副刊编辑坐在一起,话题又扯到错别字上。编辑们见多识广,或谈亲身经历,或叙道听途说,言及许多报刊错别字的典型事例。有的听得人捧腹大笑,有的却令人悚然失色。譬如:某晚报刊发过一篇《某市青年爱社交》的文章。因排字校对疏忽将“爱社交”误印成了“爱性交”。文章一经刊出,弄得舆论哗然,又如一家省报在悼念一位国家领导人的通栏标题中,将“永垂不朽”误作“永垂永朽”。一字之错,意思大变,造成了不良影响。有关上级部门一纸公文,免了报社总编职务。这事万幸发生在改革开放、政治清明的近几年,若放在“文革”期间那又会是什么后果!
长期的文字工作使我与文字的缘分愈来愈深,也使我对错别字有如钟馗与鬼,总是持势不两立的态度。有时读书看报,关键处冷不丁冒出个错别字来,令人大有正津津有味地用餐,突然吃出了只苍蝇或被砂石硌了牙齿的感觉。有时看电视,见了电视上的错别字,有时上街,见了街头榜书或标语广告中的错别字,我都不禁黯然神伤,深为国人的文字修养和工作态度而在心中慨然长叹!如果说文化修养不能十个指头一般齐,而且需要时间和下一番功夫,那么有的错别字却完全是工作粗疏不负责造成的。减少和消灭错别字,必须从提高国人的文化素养和敬业精神两方面人手。
数年前我曾有感于错别字泛滥成灾的情况写过一篇小文,其中引用胡适先生的一首打油诗。诗虽不长,却幽默风趣,颇值一读。今天我仍以这首诗为我的这篇漫谈错别字的文章结尾,愿与我们的文字同行们共勉。胡适先生的诗曰:“攒上一点钱,少置几亩田。千万买部好字典,携它到天边。你若时常请教它,管保少丢几回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