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三军军费透视
孙翔
军费份额是反映军队建设变化特点的重要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适应全球战略的需要,充分利用技术优势,美国根据国际国内环境变化,不断调整军费在三军建设中的投向,从而“使美国的部队足以实现美国的宗旨”。
陆军是美国最古老的军种之一,直到本世纪初,陆军一直是美国武装力量的主体,二战以前美国陆军军费份额一直大大超过海军,仅以1908财政年度军费分配比例为例,陆军预算为1.65亿美元,海军则为1.02亿美元,二战后随着美国陆军兵力的裁减,其军费也由1949财政年度的50.2%下降为1959财政年度的20.3%,10年内下降了30个百分点,陆军的绝对优势地位从此不复存在,直到肯尼迪?约翰逊上台,陆军的军费才稍有增加。从70年代末开始,陆年军费份额就一直保持在总额的25%左右,在上下不超过两个百分点之间徘徊。
美国海军几乎与陆军同时诞生。战后,为了适应海外扩张的需要,美国历届政府都很重视海军建设,特别是80年代,里根入主白宫,美国海军得到了更迅速的发展。里根指出,“海军在支持美国的军事战略方面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鉴于美国地理上濒临两大洋,海上优势对支持美国的联盟关系和支援前沿部署的部队十分必要”。在三军员额上,1987年美国海军(含陆战队)的现役兵员人数有史以来第一次超过了陆军,占三军总兵力的36.1%,其海军军费份额,最高时占到总军费的35.3%(1988财政年度),1995财政年度,海军军费份额为31.1%,而同期的陆、海军军费份额分别为24%和29.5%。由此可以看出在军费上海军仍处于领先地位。
战后头10年,空军军费份额急剧攀升。特别是在迷信战略空军的艾森豪威尔时期,由于该政府“所侧重的是空军、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现代化,而且进一步侧重新武器,特别是具有毁灭性的攻击力量的武器(指核武器)”,空军的军费份额大幅度增长,由1952财政年度的32.8%上升为1960财政年度的46.2%。而同期陆军军费份额则由40.5%下降为22.8%。可以说,艾森豪威尔是在压陆军开支补空军发展。对于这种军队建设的“大抽/输血”做法,后来的美国政府官员和学术界多持批评态度。认为它破坏了美三军的协调发展。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这种大幅度倾斜,深深地影响到美国空军建设的各个方面,为新生的空军注入了活力,是美国空军得以迅速发展的必要保障。
从美三军军费份额的比例关系,我们可以看出,保留多少军队,向军队投入多少军费,其增加与减少的“度”完全掌握在国家手中。二战结束后,美军建设千头万绪,但是美国政府首先从削减三军员额上下手。到1946财政年度,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美军现役兵力总员额由1200万减少到303万,四分之三的官兵退出了现役,其削减幅度之大,削减速度之快在美军史上是罕见的。又如,冷战结束后,面对国际上苏联解体和国内财政赤字居高不下的压力,美国政府再次提出削减军队员额和军费开支,三军员额降为152.6万人,而且还在下降,近年来,美国军费预算也呈大幅度下降趋势。依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灵活地调整三军员额和军费份额是战后美军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