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法王塔地宫揭秘
记者柳江河 通讯员张地布
最近,位于周至县城南约17公里的黑水峪口的仙游寺,新闻迭起。因这里修建黑河引水工程,仙游寺于8月17日正式拆迁动工,9月17日发现舍利子,10月7日发现地宫,开宫日期又定在10月17日。当地群众说:这几组巧合的日期意味着:我佛要开眼,吉祥!
10月17日,晴。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了仙游寺。这里公安人员早已戒备森严,严守各关口,仔细盘查来往人员车辆。没有“通行证”,很难通过四道关卡。
昨夜,这里一场透雨,洗去了万物尘埃,白云蓝天,空气清新,草木翠绿。画眉、喜鹊在山谷中飞来飞去,争鸣不休。远眺可见太白山积雪的倩影。仙游寺居南部秦岭山脉丛中,北横象岭,南踞狮岭。西耸玉女峰,群山环抱,地势险峻。黑河水自东边山丛中奔腾而出,清澈见底,环绕仙游寺,然后向远处流去。这里山深境幽,使人有飘飘欲仙之感。居山顶俯瞰,山势将仙游寺围成一只盆。加之黑河中有丰富的沙金,人们又把此地称之为金盆。相传周穆王曾在此留群仙饮宴,“仙游”二字由此而生。这里也曾是隋代仙游宫遗址,于开皇十八年在此修行宫仙游宫,秘藏佛舍利子。隋文帝常来此避暑。唐代咸通元年(公元860年)改为三寺。一寺已废驰无存。后留两寺,分隔黑河水南北两岸,为南寺、北寺。“文革”时期,北寺被毁无存。南寺一直保留至今,也就是现在的仙游寺。
仙游寺在明英宗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一度改为普缘禅寺。清末叶道光五年,仙游寺曾大加修整,有地产百余亩,骡马成群,寺僧伙工约五十人。现该寺只有僧人5人,住持果性法师5岁人寺,今年已75岁。
上午11时半左右,省委书记李建国等领导来到仙游寺,仙游寺周围的山上,也都是看开宫仪式的当地老乡。据说,有的老年人步行60多里山路,一大早就赶来,只是想一睹“佛的真宝”,开开眼。
因中央电视台买断了法王塔地宫现场直播权。因此,法王塔只准中央电视台的记者进入,这下可惹了众多新闻单位记者。与公安武警争执的、评理的、说情的、拉关系的。一个目的:想进入地宫采访。但你就是使出浑身解数,几名紧绷着脸的武警,死死把住法王塔的铁门,没人能进入。众多记者只好扒在法王塔铁栏杆向内窥看,拍照。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主持人方宏进通过话筒,在不停地与北京联系。十几盏白炽灯及四五台摄像机都已进入工作状态。12:10时正式对外直播。12:20时直播完毕。等中央电视台清场走人,13:20时左右,各新闻单位才9人一批轮流入宫采访。
实际上,地宫早已挖开,今天只是做个样子罢了。记者在这里见到一米多宽,两米多长1.5米高的地宫通道,记者顺着通道弯腰进入,见地宫门高约0.7米、宽约0.4米,两旁刻有人物画像并饰以团花卷草纹,线条流畅,雕刻精细。地宫室约有一立方米,内放石函一具,石函约60厘米见方,石函外表雕刻着精美的花纹,盖上置放着一个造型优美的藏蓝色陶瓷熏炉,炉内还有许多香灰。在石函左侧放着一块约50厘米见方、厚约10厘米的青石碑,两面刻有碑文。一面为隋《舍利塔下铭》,约一百多字。另一面为唐《仙游寺舍利塔铭》,约二百多字。上面记述了隋为安置佛舍利而建法王塔的情况,与历史资料吻合:“此塔即大隋仁寿元年十月十五日置也”。
当记者问考古工作人员:“你估计这石函内装有何物”?对方答:“下午开函后定有结论。
下午4时许,工作人员从3米见方大开挖的掘方坑内,将石函吊出,在众多公安武警人员的护送下,石函被送到某地一秘室。打开石函,又有惊人的发现:石函四个内侧面均刻有人物图案,共10人,皆为女性。分别作演奏笛、笙、筝、竽、箫、琵琶等乐器及作舞蹈状。
考古人员移并石盖,里面露出一锈蚀的包装物品。经考古人员小心剥离外表,露出一布满绿绣的铜棺。铜棺盖呈覆瓦状,下为有镂空孔洞的底座。专家称之为坤门座,整体造型十分精美。棺盖长约12厘米,底座长约11厘米,宽约54厘米。前高8厘米,后高近6厘米。考古人员对棺盖稍作清拭,就显露出其金光锃亮的本质色泽。经专家初步推断,这个铜棺为铜铸鎏金的。因棺盖内有机关,因此难以打开。棺内为何物,就更具有神秘的色彩了。相信,鎏金棺终会打开。真象将会大白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