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婚恋与家庭难能未必可贵
□文/靳朝济
古往今来,有很多难能可贵的事。如苏武被扣匈奴十九年不变节;司马迁刑余之身隐忍苟活,完成历史巨著《史记》;“红嫂”以奶汁救活红军战士;孔繁森辞妻别母为援藏,卖血抚孤……
但是,古往今来,也有很多难能而未必可贵的。例如,古代为未曾谋面的“亡夫”终生守寡的节妇,为养老父活埋亲子的孝子,为怕妯娌不和伤了弟兄和气而终生不娶的弟兄之类。在当代,难能未必可贵的事也比比皆是。例如我们的某些“文明”刊物就经常在标榜不“文明”的事迹。姑举二例:其一,1948年,一个17岁的少女由父母包办嫁给了一个国民党军的下级军官,婚后三天,丈夫重返战场,从此杳如黄鹤。估计一是战死,一是去了台湾。从此少女夜夜盼郎归,从“妾发初覆额”盼到了“满头飞霜雪”。其间,她谢绝了无数次的求婚。她对记者说,她盼望祖国早日统一,夫妻早日团圆。其二,一个已婚30年的女工去作退休体检,医生都惊呆了:原来她竟然是一个处女。于是文章追述了她的未婚夫瘫痪、丧失了性功能后,她在“我不爱他更没有人爱他了”的思考下所作的一系列牺牲:首先与年轻守寡、相依为命的母亲反目搬到了单位;其次是由条件好的岗位调到条件差但时间较机动的工种;再次是卖掉了手表和一切值钱的东西为“丈夫”治病(仅仅是为便于照顾病人而结婚)……当然,30年来,她没有夫妻结伴外出的机会,也没有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甚至放弃了一切娱乐和聚会。他卧病在床的“丈夫”说:“没有她的爱,我活不到今天。”于是,文章据此作了一个很感人的标题:《爱在奉献中升华》。
如果这两件事发生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时代,不仅难能可贵,还可能获得立贞节牌坊的殊荣。在封建时代极文明、极难能可贵的事,在今天可能已失去了“文明”和“可贵”的意义。难能与否,是个人的行为范畴;而可贵与否,是社会的价值认定,所以说,难能的事未必可贵。一个人是否愿意自虐性地为他人献身,完全无可厚非,而社会却不该加以宣扬表彰。因为我们在宣扬表彰这种行为的同时,实际上就是在宣扬一种鼓励效法的道德标准。而这种标准所包含的不人道、封建意识甚至某种残忍却被一般人忽略了。
古有这么一则故事:某地出了一个守寡终生、备尝艰辛的节妇,地方上报中央,获得圣旨旌表。在立贞节牌坊时,贺客盈门。县官叫当初的少女而今的老太太谈谈感想,以便纠正浇漓风气、促进文明教化时,老太太只讲了一句:“如果各位觉得好,让你们的姐妹、女儿去试试看!”痛哉斯言!妙哉斯言!老太太的话揭示了一个真理:凡是己所不欲,却施于人的道德标准都是不人道的,虚伪的。那些宣传道德文明的刊物、单位在选定某个宣传对象时,宣传者最好先设身处地地去想一想:我办得到吗?如果自己办不到,最好不要劝别人去干那种难能未必可贵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