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11月06日
生活广场
02

都江堰览胜口文/陈新

我是在前年春天游览都江堰的。都江堰在成都西北,依伴青城山

出都江堰市城西,投入眼帘的是一座并不高峻但却草木青葱的山堡,这就是有名的离堆山。相传古时离堆山比现在大一倍,其尾延至江中,滔滔岷江在此受阻,因而常常泛滥成灾,殃及川西平原。战国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治水,“凿此以分江水”(范成大《离堆诗序》),从而把岷江一分为二,引部分江水流向邻县金堂,使成都平原南部不致成为泽国,北部亦免除干旱之苦。从此,整个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在离堆山尾,有一纪念性古建筑,名“伏龙观”。传说李冰治水时,曾在此观下降服恶龙。伏龙观有殿宇三重,大殿内李冰石刻像,高三米,重约四吨,胸部刻有“故蜀国李府讳冰”字样。该石像于1974年从江心发现,据专家考证为东汉灵帝初年镌刻,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为国内最早的石刻雕像。大殿右侧,还有唐代飞龙鼎一座,重千余斤。此二宝皆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伏龙观二重殿居高临下,其间有一观江亭,人立其上,俯瞰滔滔江水汹涌而至又奔腾而去,使人萌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类的感慨。而远方碧空之下,青城山峰峦如画,青翠欲滴。远近二景融为一体,山水交映,云蒸霞蔚,令人赏心悦目。

出伏龙观向右行,有索桥高挂江上,若渔翁晒网,这便是有名的都江堰索桥。据介绍,此桥建于宋,明代毁于战火,清嘉庆年间又重修。古时该桥以十根碗口粗的竹缆横架江面,上放木板,桥长300余米,1973年时方改竹索为钢索,以至于今。走上索桥,虽脚踏木板,手握钢索,但依然摇摇晃晃,若荡秋千,使人惊心动魄,亦倍觉新奇,有说不出的妙趣。

站在索桥上,可观赏都江堰全景。都江堰由都江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部分组成,远看就如一只卧巨竖卧江心,把浩荡的岷江一劈为二。岷江经百丈堤流人都江鱼嘴后,分为内外两江;外江用于排洪,内江用于灌溉;内外江之隔为“内金刚堤”,尾有一矮坝,即为“飞沙堰”。“飞沙堰”虽不高不长,但起的作用却很大:当水量小的时候,此坝可拦水人内江;当水量大的时候,余水就可漫过堰堤;如果过大,泛滥的大水又会将飞沙堰冲垮,得以保证内江进水不多,从而避免成都平原洪灾发生。宝瓶口为离堆山尾之玉垒山人工凿就,它上接内江,下分四条干渠,岷江水就从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使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旱涝保收。

在都江堰东岸玉垒山麓有纪念李冰及其儿子李二郎的祀庙——“二王庙”。此庙由南北朝时蜀王杜宇的望帝祠改建,现存建筑为宋代重建。庙内石壁嵌有李冰及历代治水经验、格言、碑文石刻。庙前大殿内塑有手持治水图卷、坐在江岸岩石上的李冰像。二王庙随山势坡高而筑,殿宇巍峨,雕梁画栋,有“玉垒仙都”的美称。

游都江堰,饱览壮观景色之外,更让人感叹的是在当时科学技术极其落后的情况下,其工程之浩大、设计之巧妙和治水之彻底,真让我由衷地佩服祖先的智慧和伟力。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