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戏曲行话拾思
老柯
马童 马童者,马伕也。戏中马童,虽是陪衬脚色,然那为其主人壮行壮色添姿添彩的“马”(乃以马鞭象征之),却主要是通过马童的或翻或跌或滚或跃的“身体语言”,及其乘马者的身段配合来传达给观众的。赋舞台无形之马有形有性的,当非马童莫属了。然倘无一身过硬的翻腾功夫,又焉能胜任这一脚色哉!
可叹世上之人,往往瞩目马上之人,而漠视“牵马”者之劳,之能,岂不悲哉!
老丑 这一脚色行当,常定位于剧中年老而又心地善良且性格诙谐的人物。《女起解》中的崇公道便属老丑行当。老丑虽无花旦的俏丽,武生的峭拔,但出于“丑”行而行不丑,语常嘲人亦自嘲,虽无惊天动地之举,却有善解人意之心,于世故苍桑中不失童心,关键处能出手就出手。这,或许便是老丑行当的魅力所在吧。
过场 与“圆场”同属戏曲舞台调度手法。一个或几个脚色,在紧锣密鼓中,从舞台一端出场,行至另一端入场,千山万水便算走完了。不消说,过场戏取代不了本戏。观众购票看戏,倘只是没完没了的“过场”,即便锣鼓家伙再热闹,也不会买帐的。
但对现实生活或政治舞台的某些没有下文的“过场戏”,你能“退票”么?
龙套 这一脚色行当主要起烘托声势的作用。老爷坐堂,将帅升帐,官员出巡……都离不开这类脚色。古今社会生活中,这类“龙套”人物亦不乏见。当然,今非昔比,时下多是警车开道,一长溜高级轿车“烘托声势”了(当然,个中也确有公务需要或出于安全方面的因素,恕不赘言)。
前台 乃相对于“后台”而言。看戏自然是看“前台”。至于供演员化妆、着装、休息、等侯上场的后台,劝君还是莫看为妙。其实,人生在世何尝没有前、后台之分呢?前台者,社会角色之定位也;后台者,家人亲友之相聚或日私生活也。后者或许比前者更自然,更本色,也更接近生命本质。如果有人连在“后台”也仍端着“前台”架子,这种忘乎所以的活法,自己累,亦使家人友人不胜之累,且贻笑大方的。
纱帽 观众对这种戏曲盔帽是熟悉的。可是你知道纱帽的翅儿何以分为方、圆、尖三种么?原来,在戏曲语言中,那纱帽翅儿也是有象征意义的:忠正者用方纱,丑脚用圆纱,奸邪者用尖纱。不过,戏曲毕竟是戏曲,生活中的纱帽翅儿,却时有“错位”现象。如曾炙手可热的康生,如办公室挂着“清廉自守”的条幅的陈希同,其“方纱”背后,不也隐藏着一个大大的“尖纱”么!